文档介绍:《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看考博书籍最重要的是做笔记,帮助自己搭建一个知识框架,给这些催眠的文字做模块化管理。
以下是我考博时看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的念书笔记,这份由于欣赏者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同,使艺术欣赏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
雷特”。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艺术作品老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老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觉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建。主体性贯串于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意味着创建性与创新性。
三审美性
拥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建物,才能称为艺术品。艺术也正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终于达成
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为集中和更为典型。艺术又
是人类审盛情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
、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经过艺术家的创建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集到了艺术作
品中。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切,而是要经过艺术家的创建性劳动,化“真”为“美”。艺术中的“善”,
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化“善”为“美”。生活中“丑”的东西,同样要经过审美特点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
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建变成了艺术美,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有了审盛情义。
艺术美着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例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适合的形式以加强艺术的表现力,进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内容。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一艺术起源于“模拟”
德谟克利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拟”,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认为模拟是人的本能。“这一确实际上是模
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拟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对于原始艺术来说,
“模拟”确实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不是目的。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悠闲。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二艺术起源于“游戏”
由18世纪德勒和19世纪英勒—斯宾塞理论”。在
19世纪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末和20世纪初曾经被很多人所信奉。人类拥有剩余的精力,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中指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要受理性法例的各种拘束和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
在“游戏”时,才能挣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只有经过“游戏”,人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艺术学概论》读书笔记
的和睦统一。席勒进一步认为,人的这种“游戏”本能或激动,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无功利、无目
的的自由活动中,人的剩余精力获得了发泄,进而获得快乐,亦即美的快乐的享受。斯宾塞又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剩余精力。“游戏”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
发泄这种剩余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无非也是一种“游戏”,美感就是从“游戏”
中获得发泄剩余精力的快乐。谷鲁斯认为,游戏活动在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做练习。只有在知足了
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剩余的精力来从事“游戏”,动物的“游戏”能够归结为剩余精力的发
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知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
三艺术起源于“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本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归根
结底是情感的表现。科林伍德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切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
想象和情感的表现。列夫·托尔斯泰就认为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苏珊·朗格才符号学美学出发,进一
步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建,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艺术活动的实质就在于创
造表现人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