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医学咳嗽的经方治疗
李某,男,63岁。 咳嗽、吐黄白痰已4个月。自去年l0月患咳嗽、吐痰、咽痛,一直服汤药治疗,咳嗽不减反又加上喘。患者很细心,把服过药的处方都带来了,其主要处方是桑杏汤加减,患者自己说他吃川贝母都见明显异常,服用止咳化痰的中药汤剂及川贝枇杷膏、
复方甘草片、复方磷酸可待因等,并静滴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咳嗽及发
热症状均未见明显减轻。查其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滑。根据其咳嗽特
点,西医诊断: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可能性大,行肺通气功能检查正常
,检查气道激发试验阳性,故诊断成立。中医辨证为湿热蕴肺,肺气失
宣,予麻杏薏甘汤合止嗽散加减:生麻6g ,杏仁15g,苡仁30g ,桔梗15
g,藿香10g,黄芩10g ,射干15g,滑石30g ,百部15g ,紫菀15g ,白前
15g ,蝉衣10g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7剂。
10月31日二诊:咳嗽明显减轻,夜间睡眠而无咳醒,白天咳嗽次数较前减少,仍有少量白粘痰,稍有咽痒,午后低热渐退,舌红苔白腻。前方加半夏10g,继服7剂。
11月7日三诊:白天偶有咳嗽,痰少,易咳出,体温正常,1周来未再出现低热。舌红苔薄白,脉滑。前方去藿香,再服7剂,以巩固疗效。
分析:结合舌红、苔黄厚腻及咳嗽病程长、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缠绵数月的特点,辨证为湿热蕴肺,予麻杏薏甘汤合止嗽散加减。方中麻黄,宣肺解表,开皮毛之闭郁,上行水道,气化湿亦化;杏仁降气止咳;苡仁、滑石清热渗湿;藿香芳香化湿;桔梗祛痰利咽而止咳;黄芩清肃肺热;射干清热化痰,开郁散结而清利咽喉;百部、紫菀、白前止咳化痰;蝉衣开达上焦,利咽止痒。二诊加半夏,意在降气化痰止咳。
小陷胸汤
一、组成:黄连6g,半夏15g,全瓜蒌45g。
二、六经八纲归属:阳明病(里阳证)夹痰饮。
三、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
四、方证:
1、上腹部、胸胁部痞满、拒按;
2、舌质红,舌苔黄腻;
3、或便秘,或恶心,或咳嗽气急,痰黄粘腻。
五、病案举例:
患者,女,8岁,2006年1月25日就诊。
咳嗽、咳痰1月,加重2天。就诊时见:神清,面色晦暗,形体肥胖,阵发性咳嗽,咳黄痰、质稠,咽痒,口干不喜饮水,纳呆,周身困乏,夜寐梦多,大便粘滞,二日一行,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查双肺呼吸音粗,左肺闻及细湿啰音。血常规正常。血清支原体抗体阳性。西医诊断:支原体肺炎。中医辨证属痰热蕴肺。治以清热化痰,降气止咳。取小陷胸汤加味。处方:全瓜蒌、莱菔子各30 g,清半夏、黄连、桔梗、前胡各10 g,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4次。
结果:服5剂后,咳、痰诸症好转。守方5剂,改为2日1剂,以巩固疗效。
分析:据咳嗽,咳黄痰、质稠及舌红苔黄,脉滑数,辨证为痰热蕴肺。取小陷胸汤加味,该方辛开苦降、清热涤痰散结。方中黄连泻心下热结;半夏涤心下痰饮;瓜蒌除荡热涤痰、导痰开结外,还可助黄连清热,协同半夏化痰。三药配合,相得益彰,使痰热各自分清,结滞得以开散。加莱菔子、前胡化痰降气,桔梗宣肺祛痰利咽。
麦门冬汤
一、组成:麦冬30 g ,人参10g, 半夏15 g , 大枣6枚, 炙甘草10g。
二、六经八纲归属:太阴病(里阴证)。
三、功效: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
四、方证:
1、干呕或呛咳声嘶,口干,咽喉干燥、疼痛或粘腻不爽;
2、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而短少;
3、舌红少苔,脉虚数。
五、病案举例:
冯某某,男,32岁。    患者头痛,干咳无痰,行走气逆作喘,咽痛、烦躁、口渴,胸腹胀满,嘴唇开裂干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而短少,口无津液,舌边红,苔薄白,脉浮大而虚。此乃立秋以后,久晴无雨,气候反常,俗说:秋老虎当令。感此秋燥之气而病咳嗽,法当润其燥,则诸证自愈。麦门冬汤治之。 麦冬18g,党参24g ,半夏12g, 大枣6枚,炙甘草12g,粳米一勺。   结果:服药1剂后,诸症大减,但燥邪化为热邪而伤肺,必须加清润肺金药以止咳,上方去枣加桑叶、百部治之。麦冬18g,党参24g,半夏12g,炙甘草15g,桑叶15g,百部15 g,粳米一勺。尽剂后,肺润而咳止。
分析:患者口渴,嘴唇开裂干痛,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口无津液,津
液亏虚之象。头痛,咽痛、烦躁,津亏上热不降之征。干咳,行走气逆
作喘,胸腹胀满,津亏肺气不降。无发热、出汗、脉数有力表现,故不
属于里实热证。此咳嗽是津亏燥咳,治宜生津润燥,方用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