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浅谈古琴的琴艺及琴道.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古琴的琴艺及琴道.docx

上传人:Alphago 2022/6/17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古琴的琴艺及琴道.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浅谈古琴的琴艺及琴道
一、论琴艺
这一部分笔者想争辩一下有关琴艺的问题。关于琴艺笔者认为可以分两部分来说,一部分是琴技,涉及的是演奏古琴时的技术问题,这完全是操作性的;另一部分是琴艺,涉及的是演奏者乐感、乐理、辨音、功夫去做,才可成为完善的琴人,实现完善的琴艺。中国古人学诗、通音侓,工辞章当然重要,然诗要写出境界则需要更大的磨练。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功夫在诗外"便是道理。由此观之,好的琴家,其功夫也在琴外。唐代诗人隐峦有一首诗《琴》曰:"七条弦上寄深意,涧水松风生十指。自乃知音犹尚稀,欲教更入何人耳。"又著名琴史家朱长文先生在他的《琴史尽美》篇中云:"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有天地万物之声,非妙指亦无以发,故为之参弹复徽、攫、援、摽、拂。尽其和以穷其变,汲之而愈清,味之而无厌,非天下之敏手,熟能尽雅琴之所蕴乎。"由此可以看出琴艺中技和艺的关系。所谓"妙指","敏手"指的是手法技术,而要达至"涧水松风","万物之声"则是关乎艺的境界了。技和艺两者,缺一方都不能"尽雅琴之所蕴乎"。
4
有关琴艺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这里笔者就简略的争辩到此。欲更深化地了解其中奥妙,不妨去读一读明代琴家蒋克谦《琴书大全》卷十《弹琴》篇中的琴论部分。作为人生修养的过程,古人****琴是希望由技而入艺,由艺而进道。所以,笔者接下来要叙述的就是琴道了。
二、论琴道
这一部分笔者的话题涉及到了"道"。很有意味的是中国文化中人们总爱把很多事情往道上拔升,认为一种技术,一种行业,一种品位,一种状态,似乎只有上升到道的高度才能算是臻于至善。所以,中国人饮茶有茶道,打拳有拳道,行医有医道,舞剑有剑道,下棋有棋道,书法有书道,弹琴有琴道等等。中国人为什么要把一件事往道上拔高呢,那就是要让人体会这件事当中的精神,去体会这事物中本有的最高法则,用今日的术语讲就叫做"终极性"。凡事凡物有道在其中,它才能成为让人永久无止境追求的东西。"形而上者谓之道",琴道自然是古琴艺术中形而上的部分。可是形而上者,无质无形,唯精惟微,又如何说得清楚呢?这的确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笔者在文章里也只能进行粗略的探讨,难免挂一漏万了。
让我们先来看台湾琴家张治先生的一段话:"道境无声,道人废弦,是为弦外音,弦外音是哲学音乐,妙在丝弦之外。哲学音乐,非音乐也。琴乐之为道,是为琴道。琴之为乐,乐在音乐之外,是为乐外乐。乐外乐,其乐趣之得,得之于趣外,乐外其始也艺境,其中也道境。"这段话出自他的《琴境图说》。一个追求至善的琴家绝不会只满足于音乐的感官之乐,他确定还会从古琴的把玩中追求那最高的乐趣和境界。因此他确定是"其始也意境,其终也道境"。道境之乐已经超越于音乐之乐,其乐趣确定是像张治先生说的"其乐趣之得,得之于趣外,乐外。"那么,琴外乐、乐外之乐毕竟又是什么样的乐呢?语言对此生怕也难以为工了,很难讲清楚。我们只知道古人有安贫乐道者,一个人获得道的乐趣,贫困都可以不在乎而平稳处之了。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能见道,晚上死了都是值得的了。可见道的魅力之大。
4
笔者的体会,一个人是可以从他具体操持的某样事情(如弹琴、下棋、饮茶)中体会到这个有限的具体的事情,原来是和宽阔无边、森罗万象的宇宙打通的。在此极致状态中,他会感觉自己的小生命和宇宙的大生命是相通的。个人是和天地万物一体的,这应当是一种圆融无碍的融合感,整全完满的存在感。这种由音乐带来的"弦外音"正是张治先生说的"哲学音乐"。想来可谓奇异也,一个有限的具体的事情竟然可以和无限的、超越的世界联通起来。就古琴之道而言,这入道的方式是感性的、身体性的、诗意性的。
古琴是中国文化之精粹,古琴作为载道之体,支配了多少人的心灵。我们知道中国文化有三大精神流派,即儒、释、道三家。总合而言,儒、释、道三家都是求道的。但由于三家的理念不同,践道行为不同,修行方式不同,因此三家在求道过程中具体的开放也是不同的。古琴历来被儒、释、道三教中的修行人所器重和爱好,他们通过古琴来体会道,显现道的品位也是有差异的。
6
下面笔者简洁谈一谈三家在琴道上的况味。先讲儒,儒家重礼乐,重乐教,从来就把音乐教育当作是人生必行的大教育。荀子在《乐论》中讲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中国儒家的乐教中有着深厚的伦理颜色。杨雄在《琴清音》中说:"昔者神农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