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 年 12月3 日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科学制定和实施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 年), 对于全面实施中部率先崛起战略、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武汉在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要求, 结合武汉实际, 现就制定”十二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一、“十一五”回顾总结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1)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是全市人民团结—心、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奋力前行的五年,是产业大发展、改革大推进、城市大建设,武汉经济社会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的五年, 是为新阶段实现新跨越积蓄力量、奠定基础的五年。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抢抓战略发展机遇, 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冰雪及洪涝灾害等多种风险和挑战, 圆满完成“十—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武汉发展新篇章。综合经济实力提档进位,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 3000 、 4000 、 5000 亿元三个台阶,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方阵,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产业结构进—步优化,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协同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积极成效, 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力度加大,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显著增强。城市建设高速推进, 城市综合功能大幅提升, 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步凸显, 城市管理创新步伐加快, 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较“十五”期末接近翻—番,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 3 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逐步趋向均等化。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平安武汉”建设卓有成效,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断健全,社会和谐稳定。(2) “十一五”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解放思想,不懈探索符合武汉实际的发展道路。从建设“创新武汉”、“和谐武汉”, 推进工业强市、全民创业, 谋划“千亿元产业、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 到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 努力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 最重要中心城市, 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国际领先、世界—流”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武汉迈上了—条符合国情、切合市情的城市发展道路。———发挥优势,努力推动武汉跨越式发展。积极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优势,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构筑中部地区人才高地, 提升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地位,努力形成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竞争优势,推动武汉重振雄风。 2 ———改革创新,勇于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大胆运用先行先试权,积极开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步向各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努力破除资金、资源环境、土地、科技成果转化等瓶颈制约,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行政区划调整等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民生为本,着力建设人民幸福城市。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农村饮水及安全生产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制定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 实施民生工程, 努力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执政为民、干事创业的能力, 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活动,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凝聚共谋发展、共促崛起的强大力量, 营造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3)“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武汉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加速, 科技进步加快, 为我市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