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设计书
项目的目的及任务
主要目的是在详查及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查明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 评价地下水资源,提出合理开采方案。探明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满足B级精度 要求,为水源地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以探为主,探采结合”现代服务业提供广阔空间等功能。此三大产业快速发展对 水资源的需求量都很大,特别是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水资源不足将很大程度阻 碍此三大产业的发展。
青白江区位居平原,自1977年以来,主要开展了一些区域水文地质工作和 水井施工工程。这些成果对了解勘察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有较高的参考 价 值。尤其是《东部台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幅1 / 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 查报告》和《新都县农业水文地质区划报告》,三成果对区域及勘察区浅层、中 深层和深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有较详细的研究。同时,通过收集分析研究青白 江区近年施工的供水管井资料,基本查明了区域及勘察区浅层、中深层和深层地 下水含水层的结构、岩性、富水性及水化学特征等。以上成果对本次勘察工作起 到了明显的借鉴作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见表1—1。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一览表1-1
序号
成果名称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
1
1:20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大
队
1977 年
2
东部台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
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大 队
1984 年
3
新都县农业水文地质区划报告
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大 队
1984 年
4
平原地下水资源分布的初步分析
省水文水资源局
2005 年
5
略论地区第四系潜水污染的形成
地质学报
1980 年
6
省广汉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
察评价报告
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大 队
1984 年
第二章地质、水文地质概况
工作区位于平原的东部,平原居扬子地层盆地分区的西北部,出露地层几乎 全为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主要有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地层总厚度达7475m。 平原区因第四系以来龙门山继承性的急剧上升、龙泉山的相对隆起和多期冰川活 动,使得作为平原基底的断凹沉积了 200〜300m余米厚的第四系、并形成了冰硕、 冰水、冲洪积等多种成因的含水层结构。平原区上部含水层一般在1〜5米,由 全新统冲积、冲洪积和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砂卵砾石层组成;下部含水层,据物探 和钻孔资料,埋深在40〜80米,由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含泥砂卵砾石层组成。 上层水富水性严格受地貌的控制,水量较富的集中在平原中下游,单孔出水量 1000〜3000n?/~5000m7do中、上更新统第四系粘 土层呈红色、褐黄色网状,并含铁镒胶膜及豆粒和含少量钙质结核,局部地区粘 土层顶部具铁质硬壳。由于堆积物中富集铁、镒元素,致使第四系孔隙水的铁、 车孟离子含量较高,造成第一环境污染。
地下水流向和地形坡向相近视,大体有北西向南东上部含水层在平原上游 除接受大气降水、山区地下水补给外,还接受河渠水的补给,在平原区下部则补 给河水。在接受河水补给地区、河道干枯,到平原中下部,河水水量则异常丰富。 平原区全新统含水层的动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下降泉的分布较为普遍,泉流 量一般在0. 01~1升/秒
平原区挽近构造活动明显,全区呈现五级台面:一级阶地、冰水二级阶地 I —II级台地。平原东西两侧均呈阶梯状上升的地貌景观,中部则迭置埋藏阶地, 反映出周边抬升,腹部沉降的构造特征。平原地质构造上处沉降带西侧,介于龙 门山推覆造山带与龙泉山隆起带之间,属川西新华夏构造体系。区构造带主要包 括龙门山推覆造山带、凹陷、龙泉山隆起褶皱带。主要断裂有邛峡 一大邑一县断裂、蒲江一新津断裂(及其延伸部分),断裂多为北东一南西走向, 断裂间存在一系列箱状短轴背斜及其间宽缓向斜。平原岩层产状多为水平或近水 平,只在背斜核部或构造应力作用较大区域岩层倾角较大。
青白江城市供水水源地址区地貌类型为侵蚀堆积地貌,位于青白江右岸,地 面起伏不大,总体地形平缓,高程480m左右。供水水源地分布于青白江之凸岸 呈孤状出现,此处为河漫滩;而青白江两岸的平原区高出青白江水面2~3米, 此处为河流堆积一级阶地,另外还分布有冲洪积扇及冰水堆积扇状平原。平原区 多为农田,分布有人工渠穿越。
青白江城市供水水源地的区域地层主要有:沿青白江两侧分布的全新统冲洪 积层(Q4al+pl)及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Q3-2fgl);供水水源址区的基岩为白 垩系天马山组上段(Klt2) o
根据1:20万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的岩性 特征:上部为灰色、黄色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