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传统消费与生态消费论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传统消费与生态消费论文.docx

上传人:Alphago 2022/6/18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传统消费与生态消费论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传统消费与生态消费论文
4
一、生态消费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生态消费观可以塑造和谐人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生态消费观,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哲学观和一种意识形态费,也就是狭义的绿色消费,只要是符合可持续进展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都可称之为绿色消费,例如我们自觉抵制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黑色"产品而使用绿色产品的消费行为。其次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循环消费,这种消费对丢失了有用价值的消费品进行循环再利用,以尽可能削减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侧重于消费品的反复利用,例如用洗完脸的水冲拖把,少消费甚至不消费一次性消费品等消费行为。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低碳消费,低碳消费是绿色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并慢慢达成一种相互适应的良性进展状态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其侧重点则是在消费行为中尽量削减CO2和SO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例如我们提倡选择低能耗的商品,提倡公共机构的节能政策等,都在确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消费。
4
(四)生态消费观提倡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促进中华民族永续进展
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是指在国家经济与社会进展的同时,把爱惜环境和节约资源相结合的一种可持续消费理念。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上了经济社会进展的快车道,尤其是梦幻般的进展速度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正如我们看到的,我们仅用30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的进展成果,但是我们也留意到,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慢慢消逝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也在中国30年里集中的显现出来,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资源铺张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今,中国人口达到了13亿,但主要资源(水、耕地、矿产资源等)人均占有量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GDP总量世界排名其次,;石油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后70%以上依靠进口;我国南方水资源污染严峻,七大水系中40%的水已经丢失有用功能;我国的SO2排放量世界第一,CO2排放量世界其次;进入21世纪以来,铺张品消费在欧洲患病冬天的时候,却在最大的进展中国家中国抢滩登陆,到如今,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其次大铺张品消费国。面对如此严酷的问题,假如中国不快速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假如中国不快速转变原有的传统消费观念树立与国情相适应的生态消费观,则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可能消逝在中国。
6
二、构建生态消费观的现实途径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消费观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进展的构建原则,立足于世情、国情,从实际动身,探究并构建有益于人类自身、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然进展的生态消费观。
(一)培育生态消费观的文化底蕴
要树立生态消费观,首先要通过加大宣扬教育,从人类可持续进展的高度,让人民充分了解传统消费观所导致的各种危害性,进而从以自我为中心转移到自觉把握自我的行为、合理节制自我的欲望,通过合理规划对自然的利用与开发,使自己的消费行为趋于理性,最终实现人的生态化。加大宣扬力度,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来宣扬文明的、健康的、新型的消费理念,如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平台、社会公益宣扬栏等,通过公益广告、记录纪实片、动画漫画等直观形式进行宣扬和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各机构、各单位、政府各部门也可以通过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理论探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和争论。因此,提倡生态消费观,培育生态消费的文化底蕴,需要新闻媒体、教育部门、政府和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形成合力,通过广泛的、系统的和大众化的宣扬教育,燃起人们宠爱自然、崇尚自然的高尚道德情操,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熟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自然资源的不行替代性,进而结实树立可持续进展的生态消费观,形成社会主流思潮,为资源环境和人类社会协调、持续进展,供应了精神动力。
6
(二)强化生态消费观的政策引导
生态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消费模式,离不开制度与政策的支撑。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扶植与鼓舞生态消费,为推广和普及生态消费理念供应牢靠的保障与支撑。一方面,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产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依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用可持续进展的观念指导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等多环节,鼓舞绿色产业和相关链的构建,制定推动绿色产业进展的优待政策,构筑绿色、生态产品的市场网络,以满足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对于生产节能、低耗、环保产品的企业可适当地进行财政补贴,对于购买此类产品的消费者进行价格补贴,同时严控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低质量和不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