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
城市环境质量变化研讨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依据特定的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别,是争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2
城市环境质量变化研讨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依据特定的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别,是争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开放了深化广泛的争论[1-4]。目前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多种,相比较而言,层次分析法更具较强的规律性、系统性和有用性,方法较为成熟[5,6]。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基于层次分析法原理制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本文接受2005年和2009年LandsatTM图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监测,并依据该规范,应用生态综合指数的概念和方法对20052009年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1 争论区概况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面积157104km2。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二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西部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山东地形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泰山为全省最高点,主峰海拔15327m;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山东省植被掩盖状况区域分布不均,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鲁中南地区。省内水系发达,平均河网密度为024km/km2,长度在5km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大汶河、小清河等。湖泊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丘区与鲁西平原的接触带上,以济宁为中心,分南北两大湖群,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东平湖。全省海岸带总长3791km,沿海7市近海海疆面积17104km2。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省内区域经济进展不平衡,从东至西呈东部较发达、中部过渡、西部相对滞后的经济进展格局。
2
2 评价方法与基础数据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国家环境爱惜部颁布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接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表征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物丰度指数、植被掩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林地、耕地、水域等15个二级指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方法如下: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掩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100-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依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依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幅度(EI)的大小,将其分为4级,即无明显变化、略有变化(好或差)、明显变化(好或差)、显著变化(好或差)。
4
技术路线
山东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