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文档名称: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956KB   页数:4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课件.ppt

上传人:rdwiirh 2022/6/18 文件大小:9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1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奥斯卡影后
哈莉·贝瑞
全球最漂亮的人
2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郭宝昌
《大宅门》著名导演
3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教学目标
掌握慢疗法
治疗经验暗示
环境暗示
语言暗示
19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松弛疗法
有意识控制生理、心理活动
减低机体唤醒水平
身心松弛状态
体操、散步、游泳、静坐、
洗热水澡、听音乐、看漫画
具有良好的抗应激效果
20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方法
环境:安静、舒适、温暖、光线柔和,通风好
顺序:足部 小腿 大腿 腹部 胸部 上肢 头顶 全身肌肉
21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案例分析】糖尿病人的焦虑抑郁
某女,58岁,退休,因Ⅱ型糖尿病2年,加重1月入住内分泌科。入院后,精神萎靡,愁苦面容,整天唉声叹气,坐立不安,自觉肌肉经常不自主的跳动,紧张焦虑,头晕,心慌,夜间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有时早醒。,,其他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护士与其交谈,病人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心情这样不好,感觉心理很难受,夜间睡眠不好,真不如死了算了”。经过调整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情绪也无改善。
22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分析:
病人是糖尿病伴发焦虑抑郁状态,有***意念,给予心理干预,加强心理社会支持,健康宣教,早晚各作一次放松训练,医护及家属配合,严密观察防止病人***。
请精神科医生会诊,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情绪大为改善,血糖控制有效。
对慢性躯体疾病伴发情绪障碍时,在做好躯体疾病治疗护理时,必须针对心理问题,积极干预,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23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脑卒中病人的心理特点
脑卒中(stroke)是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发病急、恢复慢、病人在瞬间由“健康状态”变为“疾病状态”,易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
情感障碍:左脑特定部位损伤与抑郁情绪有关,右脑特定部位损伤与病人的情感理解和表达有关。
抑郁:情绪低落、对康复缺乏信心、悲观、失望、无助感,甚至绝望。过分关注自己的疾病,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少言、懒动,失眠、食欲下降,严重者出现***观念和行为。
24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恐惧、焦虑:表现为烦躁、紧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坐卧不宁、头晕、口干、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原因如下:
—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预后不良。当出现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言语不畅、二便失禁等症状时,负性情绪更为突出。
—对脑卒中的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或过分担忧,担心疾病影响今后的生活、工作,担心给家庭造成经济、人力上的负担。
—医院环境的不良刺激
25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情绪不稳定:无原因的哭或笑,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做出异常反应。
认知功能障碍:语言、学****记忆、思维和感知功能。
常见思维方式:
①以自我为中心,各种观念前后矛盾、互不联系。
②思维刻板,当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某一方面时,不能及时转移到另一方面。
③情境性,心情依情境改变,行为受情绪左右。
④不能接受批评性语言。
26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行为方式改变:行为退行与冲动,性格改变。主动性差、惰性增强、意志力减退。依赖他人,要求家人陪住、喂饭、喂水,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暴躁易怒。
病人有严重的瘫痪或失语症时,对病人家属的影响大。家庭不能很好适应,病人及其家属的社会接触及娱乐活动受限,次数减少,婚姻的质量及和谐性下降。
27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护理
教学目标
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
28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急危重症的原因
心脏骤停、急性心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大出血、休克、脑疝、昏迷、各种急性中毒和各种意外造成的躯体损伤。 起病急剧,来势凶猛,病情险恶,患者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心理反应激烈而复杂。 50%患者发生不良心理反应。
29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一)疾病因素
急危重症患者伴有心理活动异常。
心功能代偿不良而导致继发性脑供血不足
及脑缺氧或脑自身的病变所致。
临床表现:谵妄,情绪不稳、莫名的恐惧、焦躁不安、易疲倦、萎靡不振、抑郁、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判断力减低、依赖性增强等。
急危重症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
30
慢性病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二)认识因素 由于起病突然、病情变化快,患者毫无心理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