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儿童古诗朗诵明月何皎皎.docx

格式:docx   大小:1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儿童古诗朗诵明月何皎皎.docx

上传人:夜紫儿 2022/6/19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儿童古诗朗诵明月何皎皎.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儿童古诗朗诵:明月何皎皎
忧愁不能寐②,揽衣起徘徊③。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④。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⑤,泪下沾裳衣⑥。
解释
  ①罗床帏:罗帐。 
  ②寐:入睡。 
  ③揽衣:犹言“披衣

儿童古诗朗诵:明月何皎皎
忧愁不能寐②,揽衣起徘徊③。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④。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⑤,泪下沾裳衣⑥。
解释
  ①罗床帏:罗帐。 
  ②寐:入睡。 
  ③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④旋归;回归,归家。旋,转。 
  ⑤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 
  ⑥裳衣:一作“衣裳”。
鉴赏
  如何描写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说家们醉心探讨的问题。其实,这对人也至关重要。我国古代抒情诗中,就有很细致很精采的心理描写,这一篇《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就突出地表现出这种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仆人公来说,同样是这种心情。“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当他开头看到明月如此皎洁时,或许是兴奋的欣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肤浅,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不是过于刺眼的月光打搅他的睡眠,是“忧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着,便干脆“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清代朱筠评曰:“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诗十九首说》)确实,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提醒了他内伤心苦的猛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但毕竟为什么“忧愁”:“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客行”既有“乐”,却又说“不如早旋归”,是由于实际上他乡作客,无乐而言。正如《相如歌·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然而异乡游子又欲归不归,这是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亲密联系着的。即如此诗的,也许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吧,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进很两难。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非常真实的。清代陈祚明说得好:“客行有何乐?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采菽堂古诗选》)朱筠也说:“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古诗十九说》)他们是道出了此中凄凉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