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建立司法公正,不能忽视 1% 建立司法公正,不能忽视 1% 4月 25 日,河南平顶山中级人民法院在经历了一天的庭审后, 当庭宣告杀人嫌疑犯李怀亮无罪, 立即释放, 而此前, 法院已经对他前后两次作出死刑、死缓判决;4月8日, 上海司法机关表示将核查 18 年前的梅吉祥、梅吉杨杀人案; 3月 28日, 浙江省公安厅针对张辉、张高平冤案, 向当事人及家属致歉,并表示要调查公安在案件中的相关执法问题。这些充满争议甚至错判的案件,都曾给当事人及家属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近日它们重新浮出水面, 再度引发社会各界对于司法公正的讨论。司法制度不仅关乎一个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 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维系着社会的整体秩序, 约束着每个人的个体行为。尽管中国社会有好人不见官的传统,厌讼、耻讼的也不乏其人, 但随着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 利益格局愈发多元, 本文由论文联盟 收集整理各类矛盾愈发凸显, 利用法律武器平息争端变得极为普遍。最高人民法 2 院公布的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法院系统受理案件从 1978 年的 61 万件,增长到 2011 年的 120 0 多万件。这说明,原本与一般民众关系不大的司法问题,越来越关系民众的切身利益。公众追求司法正义的渴望, 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迫切。据统计,在 2011 年这 1200 多万件案件中,经过二审之后,服判息诉率达到 % ;剩下 1% 的案件,再审的改判率也只有 % 。从总体上看,我正义的大致实现。但如果从微观来看, 1200 万乘以 1% 等于 12 万,乘以 % 等于 万, 这意味着 % 的服判率背后, 仍有 12 万起案件无法令当事人满意, 更有 万起案件存在争议甚至错判。总体上的公平正义,无法掩饰这 1% 的问题,无法弥补这些案件背后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 因为这对他们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是 100% 的生活。从社会影响看,公众对个案的切身感受和关注程度, 远远高过对总体数字的敏感。 1% 的问题, 有时会爆发出远远超过其数字比例的负面效应, 甚至引发公众对司法体系的整体不信任。现实生活中, 一些执法机关违规审判, 权力部门干预司法, 司法官员贪污腐败的负面新闻更加剧了这种不信任感。不打官司打关系, 遇事求人不求法的现象, 都与此有关。 3 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