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文档名称:

应急救护指南.ppt

格式:ppt   大小:2,579KB   页数:8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急救护指南.ppt

上传人:核辐射 2022/6/19 文件大小:2.5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急救护指南.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急救护指南
1 现代急救五项技术
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Date
8
通气
意外创伤和病危重症伤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时,应在现场争分夺秒进行抢救,排除呼吸道阻塞,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别压迫双侧下额角前约1cm 的凹陷处,阻断面动脉血流。因为面动脉在颜面部有许多小支相互吻合,所以必须压迫双侧。
Date
19
(3)指压耳后动脉:适用于一侧耳后外伤大出血,方法如图所示。用一只手的拇指压迫伤侧耳后乳突下凹陷处,阻断耳后动脉血流,另一只手固定伤员头部。
Date
20
(4)指压枕动脉:适用于一侧头后枕骨附近外伤大出血,方法如图所示。用一只手的四指压迫耳后与枕骨粗隆之间的凹陷处,阻断枕动脉的血流,另一只手固定伤员头部。
Date
21
4.手部压迫止血法 如手掌出血时,压迫桡动脉和尺动脉。该方法适用于手部大出血,方法如图所示。用两手的拇指和示指分别压迫伤侧手腕两侧的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血流。因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在手掌部有广泛吻合支,所以必须同时压迫双侧。
Date
22
5.足部压迫止血法 足部出血时,压迫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该方法适用于一侧脚的大出血,方法如图。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别压迫伤脚足背中部搏动的胫前动脉及足跟与内踝之间的胫后动脉。
Date
23
6.指(趾)部压迫止血法 该方法适用于手指(脚趾)大出血,方法如图 所示。用拇指和示指分别压迫手指(脚趾)两侧的指(趾)动脉,阻断血流。
Date
24
止血点位置简图
Date
25
加压包扎止血法
加压包扎止血法适用于各种伤口,是一种比较可靠的非手术止血法。方法如图所示:先用无菌纱布覆盖压迫伤口,再用三角巾或绷带用力包扎,包扎范围应该比伤口稍大。这是一种目前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在没有无菌纱布时,可使用消毒卫生巾、餐巾等替代。
Date
26
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止血法只适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当其他止血法不能止血时才用此法。止血带有橡皮止血带(橡皮条和橡皮带)、气性止血带(如血压计袖带)和布制止血带。其操作方法都比较简单,如图所示。
Date
27
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
部位:上臂外伤大出血应扎在上臂上1/3 处,前臂或手大出血应扎在上臂下1/3处,不能扎在上臂的中1/3处,因该处神经走行贴近肱骨,易被损伤。下肢外伤大出血应扎在股骨中下1/3交界处。
衬垫:使用止血带的部位应该有衬垫,否则会损伤皮肤。止血带可扎在衣服外面,把衣服当衬垫。
松紧度:应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脉搏为合适。过松这不到止血目的,过紧会损伤组织。
时间:一般不应超过5小时,原则上每小时要放松1次,放松时间为1~2分钟。
标记:使用止血带者应有明显标记贴在前额或胸前易发现部位,写明时间。如立即送往医院,可以不写标记,但必须当面向值班人员说明扎止血带的时间和部位。
Date
28
包扎
包扎的作用
固定敷料,保护创面,防止污染
止血
止痛
包扎技巧要求
动作轻巧,以免增加疼痛。
接触伤口面的敷料必须保持无菌。
包扎要快且牢靠,松紧度要适宜,打结避开伤口和不宜压迫的部位。
因医院包扎所用材料在急救现场一般不具备,且医院的专业包扎方法对于非专业人员在急救现场也不适用,这里就不再逐一赘述。仅针对包扎的要点和基本方法做简要阐述,大家要灵活掌握,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要能够根据现场条件,就地取材,活学活用。
Date
29
包扎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包扎之前,须先止血。。
当有伤口时,必须覆盖无菌敷料再包扎,避免绷带直接与伤口接触。若没有无菌敷料则尽可能使用清洁、干净的物品覆盖伤口。
避免在伤口或敷料附近说话或咳嗽,以免污染伤口或敷料。
Date
30
直接将敷料覆盖在伤口上或将绷带包扎在伤口上,不可由旁边滑动再盖住伤口。
绷带的缠绕方式也有多种,这里主要说一下方便实用的“8字型包扎法”和“螺旋回返包扎法”,如图所示。
螺旋回返包扎法
无菌敷料
8字型包扎法
Date
31
使用绷带做固定时,须由远心端或易固定之处开始进行包扎。绷带如果不小心掉落地面,则须更换之。
包扎时之绷带或三角巾等应能完全的覆盖住伤口上敷料,以防脱落及污染。
包扎四肢应尽可能露出肢体之末梢,以便随时观察血液循环的情形有无冷、肿胀、发绀和麻木感。
Date
32
包扎完毕,可以以打结方式固定或用胶布将其固定,以免滑落;打结或固定部位应容易解开。
使用纸胶或胶布做固定时,纸胶或胶布不可贴在已受伤之皮肤上,如烧伤的皮肤,以免造成再次伤害。
不可在受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