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传统文化感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完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这就是我最直接的感受。
一、 众里寻她
当时选课时,我是本着“爱好”与“实用”的原则去选的。我之所以看重这门课,不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感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上完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培养》,这就是我最直接的感受。
一、 众里寻她
当时选课时,我是本着“爱好”与“实用”的原则去选的。我之所以看重这门课,不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而是看到了“大学生素质培养”这几个字。可以说我在追求“素质”,我的“众里寻她”之“她”也就是“素质”。
在我的印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忆力不是很好,不关于背诵。所以选课时其实对“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还有一些抵触。但毕竟是与“素质”相联系的,最终还是选下了。
二、灯火阑珊
“灯火阑珊”在这里当然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现今所处的社会位置。曾经在中国战友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今已经被人们旋转到了社会的某个角落,在这个角落里,没有太多的人为之撑起蜡烛,没有太多的人给以重视。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当然更是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
三、蓦然回首
上第一节课时,老师竟然把课程简称为“中国传统文化”而非“大学生素质培养”。当时我的心就凉了一半。依然想要从中素质所在,而却未对“中国传统文化”引起多大兴趣。而一节课之后,我开始“回首”了,两节课后,我已确信“中国传统文化”正是我要找的“她”。
以上就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过程。相信没有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不会轻易相信“素质”就在其中。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个人素质”和“人际关系”。
一、 个人素质
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那么一个“礼”字就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个人素质。“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教育下一代,那么教育当然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这里引用《弟子规》里的话来说明个人素质的主要内容。“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把“孝”摆在首要位置的。
(一) 孝弟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也同样将“孝”字放在一个首要位置。那么我们的古圣先贤为什么会一致这么认为呢,
不难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显然父母对我们的恩德要大于任何其它人。是他们孕育、生育、养育、教育了我们。我们如果有一丁点的感恩心,那么首先当然应该回报我们的父母。而“孝”才使得“考有所养”得以实现,才使得我们不必为以后年老而担忧,只要我们的子女是心存孝道的。
“孝”摆首位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孝道开,百道皆开”,即其为其它任何一种“素质的基础。也不难理解。假如一个人对给予他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尽孝的话,那么他对别人的态度还会好到哪里呢,而反过来,当他能细心地关照父母,体恤父母的辛苦,进而就能慢慢的理解别人。
(二)谨信
谨信则给出了一个人立身安命的第二件法宝。这件法宝主要用于涉身处世。“信为人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在对“信”字的认识上可以说“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相信没有一个人愿意同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