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关于行政诉讼收费制度(1) 摘要:现行的行政诉讼收费收费制度基本上是民事诉讼收费制度的翻版,行、民不分。在谈到设立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的理由时, 多都借鉴设立民事诉讼收费制度的理由。这些理由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 在实践中也未能改变大量行政诉讼成本由国家承担的事实。因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必须改革:1、建立行政诉讼成本国家承担制度;2、建立国家诉讼成本追偿制度;3、建立滥用诉权惩罚制度;4、涉外行政诉讼收费实行对等原则。关键词:行政诉讼费用诉讼成本国家承担诉讼成本追偿对等原则一、引言 1982 年《民事诉讼法(试行) 》出台,我国民告官的制度──行政诉讼得以确立。《民事诉讼法( 试行)》第3条第2款 2 规定“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适用本法规定”这是行政诉讼最直接且又最早的法律渊源。与之相对应,根据《民事诉讼法(试行) 》第 80 条、第 178 条、第 190 条、第 200 条之规定, 行政诉讼收费制度也随之建立。最高人民法院于 1982 年、 1989 年先后两次颁布了《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①,使行政诉讼收费制度进一步具体化。行政诉讼收费是指当事人进行行政诉讼活动,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和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行政诉讼通行的说法是指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②在行政法律关系领域发生纠纷后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审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并判断相对人的主张是否妥当,作出裁判的一种活动。显然行政诉讼的时间区域为: 从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时起至行政裁判作出时止。行政诉讼收费即当事人在该时间区段应向人民法院所交纳的诉讼费用。根据 1989 年《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第一章规定行政诉讼收费分为三类:1、行政诉讼案件受理费和其它诉讼费用;2 、行政诉讼案件执行申请费和其它执行费用;3、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申请费和其它执行费用。显然前述行政诉讼收费只包含《人民法院诉讼收收费办法》中的第一类, 而不包括后两类收费。实际上,行政诉讼案件执行是指行政诉讼终结后, 依国家强制力将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及其它法律文 3 书, 按其内容和要求加以实现的活动; 非诉讼行政案件执行是依国家强制力将没有经过行政诉讼程序, 但已发生效力的行政法律文书的内容和要求加以实现的活动。可见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案件执行、非诉行政案件执行, 是三个不同的, 有着质的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三个概念,泾渭分明,不容混淆。《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第一章将上述三种收费统一称为行政诉讼收费的作法, 很值得商榷, 由于不是笔者今天所要讨论的范围, 姑且不议。笔者所要讨论的是设立上述三种收费制度的合理性与其改革方向的问题。为了行文方便, 本文以《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为准, 将上述三类收费统称为行政诉讼收费( 广义) ,而将第一类收费称为行政诉讼收费( 狭义) 。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行政诉讼收费均指上述三种收费,即广义上的行政诉讼收费。在讨论行政诉讼收费时,我们不能考究设立诉讼收费的必要性。概观设立行政诉讼收费的原因,大抵有以下几种:设立行政诉讼收费制度。⒈可以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减轻人民群众负担。⒉有利于增强公民、法人、其它组织的法制观念, 防止滥用诉权。⒊有利于行政机关行使职权, 促进依法行政。⒋有利于体现当事人在在诉讼中法律地位的平等。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利益。但笔者认为上述理由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也严重不符合客观实际。 4 此外,我国行政诉讼收费的标准,没有考虑行政诉讼本身的特殊性, 完全照搬民事诉讼的收费模式, 将案件分为财产案件与非财产案件。非财产案件按件征收, 财产案件按财产的价值的一定比例征收, 数额越大, 费用越高。从理论上讲, 司法实践中将行政诉讼分为财产案件与非财产案件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因为所有的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均为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非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的客件,可分为: 财产类客与非财产类客体。因此现行的行政诉讼收费制度须改革。二、对行政诉讼收费制度质疑现行的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的主要依据是《民事诉讼法(试行)》和依该法制定的《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及其补充规定。从《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规定来看, 行政诉讼收费制度基本上是民事诉讼收费制度的翻版。由于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不仅是量的不同, 在质上也有明显区别, 故现行的行政诉讼收费制度有几点值得商榷。(一) 对行政诉讼收费制度设立原因的质疑。 5 1、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并不一定会减少国家财政支出, 减轻人民群众负担。有人认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解决相对人与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争议, 这毕竟是一部份当事人自己的事情。把少数人花费的诉讼费用由国家包下来, 增加了财政支出, 从而间接加重了人民群众负担, 显然不合理。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则可以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减轻人民群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