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1
文档名称:

环境与健康概论.ppt

格式:ppt   大小:998KB   页数:10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环境与健康概论.ppt

上传人:核辐射 2022/6/20 文件大小:99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环境与健康概论.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环境与健康概论
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生物浓集。
指某些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逐渐蓄积和(或)通过食物链的方式逐级转移,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提高的过程。
8
自净作用( s用时间,等
与机体有关的因素:机体的感受性
与环境有关的因素:气象条件,多因素的联合作用,等
四、影响环境污染物健康损害程度的因素
25
(一)理化性质
1. 化学结构 :决定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活性→毒性。
例:在脂族烃中,随碳原于的增加,其毒性增强 。
脂肪族化合物引入“-OH”,毒性↑。
“构效关系”
2. 物理特性:
有毒气体
水溶性↑→作用于上呼吸道
水溶性↓→作用于下呼吸道
脂溶性物质易在脂肪中蓄积,易侵犯NS。
溶解度:
26
分散度↑→颗粒小→比表面积大→生物活性强。
分散度与颗粒物进入呼吸道的深度有关:
>10μm——上呼吸道,< 5μm——下呼吸道
分散度:
挥发性:
挥发性↑→易经呼吸道吸收;还有可能经皮肤吸收。
对于易挥发的外源化学物,还需注意二次污染的问题。
27
剂量:进入机体的化学污染物的数量;(常用)
被机体吸收的化学污染物的数量;
   到达靶器官或靶组织的数量。(难测定)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指暴露或染毒剂量。mg/kg
强度:指物理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数量。
1、剂量或强度
(二)作用条件
剂量或强度、作用时间、进入人体的途径
28
一定的剂量会引起一定的生物学效应,这是毒理学作用的基本规律。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有害物质的剂量与某个体所呈现出的某生物学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如:CCl4接触量——血清GPT↑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有害物质的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整个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
如:吸烟量——肺癌死亡率的关系。
29
30
2、作用持续时间
时效关系——研究环境污染物在体内毒性的显现与消逝的过程,时间与毒性的变化规律。
物质蓄积
功能蓄积
31
影响物质在体内蓄积量的因素:
摄入量
——取决于污染物的环境浓度。 使最大蓄积量低于有害效应水平的每日摄入量,可视为可接受水平。
生物半减期
——t1/2,指污染物在生物体内浓度减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某一化学物质对某种生物来说是一相对稳定的常数。
作用时间
所以,在一定的污染环境中,某种毒物在人体内的蓄积量主要就决定于作用时间。
32
每日摄入量一定条件下的理论蓄积曲线:
33
敏感人群
(高危人群)
(三)个体感受性
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敏感人群中出现某种不良反映的反应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34
1.年龄或生理状态
2.遗传因素
3.营养状况
4.健康状态
5.生活****惯
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35
(四)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
在环境中,人们实际接触的情况是:多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时必须要考虑多种毒物间的联合作用问题。
联合作用的类型:
问题:化学物和物理因素之间以及各种物理因素之间是否也存在联合作用问题?
相加作用
相乘作用
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
36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章 节
主 要 内 容
学时数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第1-2节
大气、水体
自学
第3节
住宅
3
大纲要求
38
第一节 大气
39
紫外线(200~400nm),可视线(400~760),红外线(760nm~1mm)
第二届国际哥本哈根光学会议确定的紫外线分段及其作用方式:
200
400
275
320
UV-C
UV-B
UV-A
波长(nm):
生物作用:
杀菌作用
红斑作用
抗佝偻病作用
色素沉着作用
长波紫外线还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过强的紫外线接触→日光性皮炎,眼炎,皮肤癌,等。
紫外线:
一、大气物理因素的健康效应
(一)太阳辐射
40
(三)红外线:
760~1mm,生物学作用的基础是热效应。
适当量红外线经皮肤吸收后,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充血,促使细胞新陈代谢和细胞增生,并有消炎和镇痛作用。
过量的红外线照射
皮肤烧伤
体温调节机制障碍:热射病、日射病
红外线白内障
41
(二)空气离子化(air ion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