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 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 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 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 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 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 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 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 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 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 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 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