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中认定中的几个问题.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中认定中的几个问题.doc

上传人:apanghuang31 2017/5/16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中认定中的几个问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合同诈骗犯罪构成特征非法占有目的罪数共犯[摘要] 合同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中分裂出来的新型经济犯罪,它在保留了普通诈骗罪的一些共性特征外,又表现出自身特有的个性。这种个性主要体现在其犯罪构成的特殊性。鉴于本罪认定过程的复杂性, 本文对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问题、罪数问题、共犯问题) 作了剖析, 以期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此罪的认定。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以合同为掩护、手段隐蔽、情况复杂的诈骗犯罪。在所有的诈骗犯罪案件中, 合同诈骗案件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已成为目前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本文将综合我国合同法与刑法学基本原理对此作系统阐述和探讨,以期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本罪的认定。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 采取虚构事实或者 2 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具有如下特征: 1 、客体特征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ww1] 度、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①我国合同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它对于防范合同欺诈,维护公平、自由、安全、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合同诈骗罪使合同诈骗罪及其司法认定中的几个问题合同成为侵犯他方当事人财物的不法手段, 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故刑法单设此罪以保护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对于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而言, 签订合同的着眼点不在合同本身的履行, 而在对合同标的物或定金的不法占有”。②合同仅仅是诈骗采用的手段形式。 2 、客观特征从本质上讲,合同诈骗罪属诈骗犯罪的范畴,在客观构成上完全适用诈骗犯罪的构成模式。即: 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人获得财产→被害人的财产损失。③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 3 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这里的虚构事实指行为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 骗取被害人信任, 其表现形式主要为: 假冒订立合同必需的身份; 盗窃、骗取、伪造、变造签订合同所必需的法律文件、文书、制造“合法身份”、“履行能力”的假相; 虚构不存在的基本事实; 虚构不存在的合同标的, 等等。隐瞒事实真相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其表现形式主要是: 隐瞒自己实际上不可能履行合同的事实, 隐瞒自己不履行合同的犯罪意图; 隐瞒合同中自己有义务告知对方的其他事实。 3 、主体特征本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区分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自然人还是单位。例如下列几种情形就是名为单位实为个人实施的合同诈骗罪:(1) 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合同诈骗的, 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 以实施合同诈骗犯罪为主要活动的,应认定为个人犯罪。(见最高人民法院 1999 年6月 18 日《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2 )国有或者集体企业租赁给个人经营的企业。承租人利用企业名义诈骗的, 应认定为个人诈骗。(3) 国营或者集体企业为个人提供营业执照, 名为集体实为个人的企业,企业人员以企业名义进行合同诈骗, 应以个人诈骗论。(4) 没有资金、场地、从业人员等有名无 4 实的皮包公司, 对它们利用合同诈骗的, 应以个人诈骗论(5) 由被挂靠企业提供营业执照, 而由挂靠人员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挂靠企业, 挂靠人员实施合同诈骗罪应认定为个人诈骗。因此是否以单位名义签订、履行合同, 不应成为区分个人合同诈骗与单位合同诈骗的标志。实践中,“应当注意从单位犯罪的犯罪意志的整体性和利益归属的团体性两点把握究竟是个人合同诈骗罪还是单位合同诈骗罪。而且, 这两点之中, 利益归属的团体性应当优先考量”。④对那些以单位名义实施的而实际犯罪谋取的利益归属直接责任人员的合同诈骗犯罪一律应以个人犯罪论处。转贴于论文联盟 、主观特征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刑法理论认为,“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行为实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目的仅存于直接故意中”。⑤因此合同诈骗罪这种目的型犯罪只能存在直接故意的形式。司法实践中有观点认为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可能存在间接故意, 如行为人签订合同时对履约能力尚无把握, 寄希望于将来的时运, 合同签订后, 先行占有对方定金或预付款,而后对履约抱听之任之、漠不关心的态度。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仅表明行为人不愿意积极履行合同, 5 不能说明行为人有骗取对方财物的目的, 此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