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文档名称:

真菌指南介绍.ppt

格式:ppt   大小:1,285KB   页数:6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真菌指南介绍.ppt

上传人:我是药神 2022/6/21 文件大小:1.2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真菌指南介绍.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真菌指南介绍
【教师试讲】【课堂演讲】【教学课件】【说课比赛】
抗真菌治疗的重要性;
伏立康唑的高生物利用度有利于长期治疗
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治疗
治疗的时机和初始药物选择
治疗的时机:在高度怀疑侵袭性曲霉的患者病,在进行诊断评估的同时,应尽早开始抗真菌治疗(AI);
初始抗真菌治疗药物选择:
绝大多数侵袭性曲霉病的患者首选伏立康唑(6mg/kg q12h IV 第一天,继之4mg/kg q12h IV ;口服200mg q12h)治疗(AI);口服治疗的最大剂量可以根据4 mg/kg的剂量换算成合适剂量的整片药片(B-111); 严重病人推荐使用静脉剂型(A-III);
L-AMB(***霉素B脂质体)可作为部分病人的替代选择(AI);
土曲霉引起的感染必须由伏立康唑作为初始治疗而不能选用***霉素B(A-II)。已有伊曲康唑难治性烟曲霉的报道。其它曲霉菌种也可能对AMB耐药。
补救性真菌药物的选择
可以选择的药物包括***霉素B脂质剂型(A-II),泊沙康唑(B-II),伊曲康唑(B-II),卡泊芬净(B-II),或米卡芬净(B-II);
由于缺少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初始治疗时不常规推荐联合治疗(B-II)。但是在补救性治疗中,可以在现有治疗基础上加其他的抗真菌药物,也可以选用初始治疗方案中未用过的药物联合治疗(B-III);
伏立康唑无效或不耐受,***霉素B可作为替代治疗。
疗程和长期治疗
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疗程尚不确定,一般建议至少治疗6-12周;对于免疫抑制患者,整个免疫抑制期间均应持续治疗,直至病变缓解。
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使用伏立康唑口服剂型长期治疗
侵袭性曲霉病治疗成功重新开始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继续抗真菌治疗能够阻止感染复发(A-III)。
对慢性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在免疫抑制期间持续予抗真菌治疗可预防隐匿的残留感染灶复发
治疗监测和合并治疗
症状、体征、放射学(通常为定期CT)。肺部浸润在治疗的最初7-10天可能扩大,尤其是在粒细胞恢复的患者。
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侵袭性曲霉病的高危患者,合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于治疗有益(B-III)。
皮质激素停用或减量对于有效治疗侵袭性曲霉病非常关键(A-III)。
成功治疗的关键在于免疫抑制状态的逆转或中性粒细胞的恢复
CNS曲霉病的治疗
曲霉菌播散至CNS是侵袭性曲霉病的一项灾难性并发症,既往病死率超过90%。最常来自肺部病灶的血源性播散或副鼻窦感染的直接蔓延。对该病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可阻止神经功能损伤。
诊断通常是推断性的,根据其它部位的侵袭性曲霉病灶及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SF的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伏立康唑是全身性性治疗CNS曲霉病的首选药物(A-II)。伊曲康唑、泊沙康唑或***霉素B脂质剂型可作为伏立康唑不能耐受或治疗后复发患者的治疗(B-III)。
尽避免使用皮质类固醇。
不建议进行鞘内注射抗真菌药物治疗,推荐采用高剂量的全身性抗真菌治疗以达到较高的药物组织浓度。
发热的粒细胞减少患者经验治疗
已接受广谱抗细菌治疗但持续发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病人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已接受广谱抗细菌治疗但持续发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高危病人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推荐***霉素B及其脂质剂型, 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或卡泊芬净作为经验性抗真菌治疗(A-I)。
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不推荐作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预计较短(低于10天)的治疗,除非有其他侵袭性曲霉病的指征存在(B-III)。
抢先治疗
抢先性抗真菌治疗
抢先性抗真菌治疗是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一种逻辑延伸,该策略更为广泛地应用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和影像学监测。
总结
2008版IDSA曲霉病实用治疗指南
充分强调伏立康唑在曲霉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降低传统***霉素B的地位,
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概念
曲霉病的诊断和治疗,仍有尚未解决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IDSA 2009 念珠菌病治疗指南简介
IDSA: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美国感染疾病协会
IDSA新念珠菌病指南公布
IDSA(美国感染疾病学会)于2009年1月29日正式发表了2009年版念珠菌病实用治疗指南*
总结微生物学、流行病学、诊断
根据循证医学对不同的念珠菌病推荐治疗药物
*出处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 2009 update by the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