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昆明大观楼长联的语言文化内涵探析
 
 
内容Reference:大观楼长联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除了具备对联的基本要素之外,在语言的运用上也独具特色。文章首先剖析了大观楼长联语言特色,其次解读了长联所蕴,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联中就用“神骏”来比喻昆明东边的金马山;“灵仪”喻西面的碧鸡山;用“蜿蜒”来形容北面的长虫山;“缟素”喻南面的白鹤山。这样一来,就把滇池四周静态的山脉描写得活灵活现,再加上前边的“看”字,一
幅充满生机的画面立刻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看吧:东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长虫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白鹤山如白鹤翱翔。此外,上联中还用“蟹屿螺洲”比喻滇池中沙洲的独特形状,用“风鬟雾鬓”比喻岸边摇曳多姿的垂柳。
长联中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尤为突出。如“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作者在描绘这些自然景物时,运用了空间排比的手法,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运用到句子中,构成排比句。“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作者在概括这些历史事件时,运用了时间排比的手法,把发生在云南的历史大事按朝代顺序排列。再如上联“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运用了景物排比和数字排比。作者并不局限于一物,而是眼观八方,笔落四面,把所看到的香稻、晴沙、芙蓉、杨柳逐一排列,并与下联的疏钟、渔火、秋雁、清霜等景物形成对仗。分别用明朗和清冷的色彩词把整个滇池周边的景物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四、万、九、三等数字排比,使长联读起来更具有节奏感。
用典是指在作品中引用古人的话语或把历史故事概括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典可以使文章更加凝练。用典也是大观楼长联语言的一大特色,像“汉淮书》,历史史实是:汉武帝为了攻打云南滇池周边的少数民族,于是在长安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习水战;“唐标铁柱”出自《新唐书·吐蕃列传上》,指唐中宗时因为平了吐蕃之乱,所以在滇池边上立铁柱
来记功;“宋挥玉斧”据《续资治通鉴·宋纪》记载: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势取云南,以图献。帝鉴唐天宝之祸,起于南诏,以玉斧画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把云南划在版图之外的史实;“元跨革囊”出自《元史·宪宗本纪》,讲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至金沙江时,用革囊及皮筏来渡河。髯翁通过这些历史典故的运用,把和云南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巧妙地运用到了对联当中,使整个对联的内涵更加丰富,从而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叹。
(二)长联的用字特点
大观楼长联结构非常严密,用字讲究,上联写景,突出一个“喜”字,用“看”字总领上联,喜的是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眼前奔涌,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用“看”字带领读者领略滇池迷人的风光,先写东西南北四周的山貌,接着描绘了滇池中玲珑别致的小岛,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翠绿的小鸟和灿烂的红霞,最后列举了滇池周围美不胜收的景物。下联怀古抒怀,重在一个“叹”字,总写感怀。“想”为领字,直贯下联尾句,中间列举了汉、唐、宋、元的兴衰过程,气势磅礴。叹那些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和那些费尽了移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