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骨骼系统-软骨与骨的病变
第十六节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1)(Rheumatoid Arthritis)
为非特异性慢性关节炎症
以对称性侵犯手足小关节为特征
男比女为1:3,高发年龄为45~54岁
常由一个关骨骼系统-软骨与骨的病变
第十六节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1)(Rheumatoid Arthritis)
为非特异性慢性关节炎症
以对称性侵犯手足小关节为特征
男比女为1:3,高发年龄为45~54岁
常由一个关节开始逐渐累及其他关节
起病和发展均很缓慢,病程可自数年至数十年
第十六节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2)
【临床与病理】
遗传因素可能与白细胞表面相关抗原-DR4有关
环境因素主要为病毒或细菌感染
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第十六节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3)
发病隐匿,侵犯对称性关节,以手(足)小关节为主
受累关节梭形肿胀、疼痛
8%~15%病例为急性发病,发热、不适乏力和肝脾肿大等,多见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晚期表现为多关节畸形,常伴肌肉萎缩
类风湿因子阳性
第十六节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4)
【影像学表现】
滑膜炎症、充血、水肿毛细血管异常增殖及渗透—关节积液、纤维素沉积、滑膜增厚
X线:
关节周围软组织梭形肿胀
关节周围局限性骨质疏松
第十六节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5)
【影像学表现】
关节软骨受累
炎症性滑膜向软骨扩展,关节边缘性侵蚀,髄腔相对应骨关节面肉芽组织桥接
X线:
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
边缘性骨侵蚀
关节纤维性强直
骨性强直
第十六节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6)
【影像学表现】
软骨下骨受累
活动性炎症废用,血管翳对骨端边缘对称性侵蚀—进入骨内致骨破坏
X线:
骨质疏松、骨端侵蚀、多发软骨下囊性病灶(假囊肿)
第十六节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7)
【影像学表现】
纤维性关节囊
早期轻微
晚期纤维化、收缩、关节负重力分配变化致软骨近一步受损
X线:
关节变形、排列不良、半脱位
第十六节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8)
【影像学表现】
X线:
肌腱及韧带
炎症、松弛、断裂
——脱位、排列不良、畸形
第十六节
三、退行性骨关节病(2)
【临床与病理】
本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以原发性者最多见
软骨内水含量减少、表层侵蚀或磨损-软骨变薄、剥脱
关节软骨下囊变
晚期可见关节内游离体
第十六节
退行性骨关节病(图)
第十六节
二、强直性脊椎炎(1)(Ankylosing spondylitis)
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疾病,原因不明
多为男性,男女比率约为5:1
多发病于10~40岁,以20岁左右发病率最高
第十六节
二、强直性脊椎炎(2)
【临床与病理】
发病隐匿,起初多为臀部、骶髂关节或大腿后侧隐痛,难以定位
下腰痛,晨僵,活动后缓解
全身症状轻微,病程可达十数年
关节强直后,疼痛完全消失
第十六节
二、强直性脊椎炎(3)
实验室检查
部分病人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加快
90%HLAB-27阳性
免疫组化,浆细胞浸润以IgG、IgA型为主
第十六节
二、强直性脊椎炎(4)
好发部位
躯干:骶髂、椎弓、椎肋关节,椎间盘,耻骨联合,肩锁、胸锁关节
末梢:髋、盂肱、膝、手、腕、足
插入部:髂骨嵴、坐骨结节、股骨大小粗隆、棘突、跟骨下面
第十六节
二、强直性脊椎炎(5)
【影像学表现】
最早侵犯骶髂关节(100%),双侧对称性发病为其特征
骶髂关节受累后,逐渐上行侵及脊柱
关节面侵蚀破坏及软骨下骨硬化
关节间隙变窄
骨性强直
第十六节
二、强直性脊椎炎(8)
AS累及髋关节
%
以双侧性病变,对称性分布,一致性关节间隙变窄及骨赘形成为特征
有时有囊肿形成
复 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