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中庸》之“中庸”三维度释义.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庸》之“中庸”三维度释义.doc

上传人:雪雁 2022/6/21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庸》之“中庸”三维度释义.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庸》之“中庸”三维度释义
吴涯 摘要:《中庸》之“中庸”持久而深刻,它是以正确性为内在精神,以恰当与适度为标志,以事物整体和谐、实现矛盾协调为目标,是振荡中维持平衡的过程及其“得中”这一瞬间之表象。它具有中庸之道(原则)、中庸,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1] 就其道德意义而言,人道之诚是一种人性之善,是“天下至诚”。所以,“诚”不只是存在意义上的“真实”,还有道德意义上的“诚实”,包含着目的性的善,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诚德。诚德,一是成己,“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第二十一章)即通过明诚的方式,即教育、学****的方式明晓道理,提高觉悟,达到内心真诚。二是成物。子思言:“诚者,非自诚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第二十五章)。儒家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己”虽然是诚的主要工夫,却不是目的,“成己”的目的是为了“成物”。通过“成己”,使己尽性,而后才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同时,随着“诚”的不断深入,随着“成物”的不断扩大,又反过来促使诚的主体的道德修养日益增进,由博而厚,由博厚而高明,达到 “与天地参”的道德境界。
、智德、勇德。《中庸》第二十章曰:“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知(通智,智慧)、仁(仁爱)、勇(勇敢)三者作为儒家的伦理思想,被誉为通行于天下的三种美德,也是维系五种达道,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交往的根本途径。可见,中庸之德具体体现为仁德、智德、勇德。所谓仁德,“仁者,人也”(第二十章),就是说,仁德属于人,人就应该有仁爱之德。仁者,立人达人,修身养性,孝敬父母,互相亲爱,取信于友,以“仁政”治天下。仁德应列三德之首,“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这里的“勇”,应是与公众公认的美德相关的“勇德”,知耻为勇,见义敢为是勇,为仁义舍生忘死是勇。敢勇,必仁;要仁,需智。智就是知识的积累,有智就能辨是非,有智就知好学;学仁,才可仁;有仁就明爱憎,就有与不仁不义作斗争之勇。惟三德交互,方显仁智勇。
综上,以诚德为统帅,集仁、智、勇三德为一体,共同建构中庸之德,这是“中庸”核心之义。中庸之德,是君子道德品格的集中体现,是个人修生养性之根本,也是治国平天下之要义,“故君子尊德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第二十七章)
三、中庸之法
言道,讲德,必应行法。中庸之法,即行中庸之道,实践中庸之德的方法,它是更好的领悟中庸之道,更好的修行中庸之德的途径与渠道;也是将中庸之道上升为主观意识的中庸之德的桥梁和纽带。
中庸之法,首先体现为“折两用中”的方法论,“折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第六章)。“折两”,就是把握事物的两端,让它们统一在和谐的共同体中;“用中”就是寻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做到恰到好处。要正确理解这一方法,关键是对“中”字应有正确的把握。这里的“中”并非指毫无前提的中心、中间点、等分线,而是指在坚持中庸之道,即遵循原则、规律的前提下寻找最恰当之点。子思将之表述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折两用中”的“中”包含两层意思,未发的中和发而后取中而不偏的和。正如朱熹所言:“《中庸》之‘中’本是无过无不及之中,大旨在时中上……未发之‘中’是体,时中之‘中’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