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路歌声一路情
珊珊 3年来,乌克兰合唱指挥家维多丽娅,先后训练中国学生举行了数十场国际合唱音乐会,一步一步将中国传统音乐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2011年的年末,整个繁华的广州城都沉浸在辞旧迎新的欢乐气氛中,而一位来自乌克闲时间,一周组织4次排练,孩子生病、丈夫出差等种种私事都没有影响排练的进度;期间,她努力收集并观摩了大量的中国民歌合唱作品,与同学们一起把一字一句都反复推敲,力求完美。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12首优秀的作品和沉甸甸的荣誉。
专家们还高度赞扬维多丽娅博士作为一名不同于中国文化背景的外籍合唱指挥,对中国民歌深刻的理解――由一个洋教练带领的中国合唱队,却在诠释中国本土文化的“民歌组”项目中获得了金奖,这在合唱竞赛的历史上,还是一个特例。
笔者还了解到,在准备参赛期间,维多丽娅在星海音乐学院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从研究生的《合唱指挥法》,作曲系的《合唱编写》到全院本科生的《合唱》、《重唱》课,她堂堂课都经过精心的准备。在学生的眼里,课堂上的她是一名良师,一言一行,无不饱含鼓励而非责备;生活中的她是一位益友,大家的喜怒哀乐都愿意与她共享。
不解中国缘
从小,维多丽娅就对深邃神秘的中国文化满怀憧憬。而这种憧憬,也使她冥冥中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我非常热爱中国,从小就对东方中国的神秘存一种莫名的向往,在我撰写博士论文时,来中国收集了大量有关中国的合唱艺术资料,使我大开眼界,中国合唱艺术的精湛技术含量和作品风格繁多的艺术形式,改变了我事业发展的定位,我心中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来中国!”
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她得到了中国著名合唱指挥艺术家杨鸿年先生和中国著名近现代音乐史学家汪毓和先生的指导和帮助。维多丽娅回忆说:“我与他们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我拜读了许多他们的著作,我收藏了所有能在书店里买得到的他们的书籍、乐谱。是他们的理论思想和学术见解使我了解了中国丰厚的音乐艺术史和发展中的中国合唱艺术。”
2008年3月,怀着对中国――这一片古老神秘的土地的向往,维多丽娅随海归的丈夫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初到中国时,她多少有些背井离乡的寂寞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国度,将中国当做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维多丽娅告诉我们:“感谢上帝带给我一位中国丈夫,使我更近距离地了解东方、了解中国。”
2010年7月21日,受上海世博会乌克兰国家馆之邀,维多丽娅博士与她的胜利女子合唱团在乌克兰馆举行了专场表演。当时,她们表演的大多数是不同风格的中国合唱作品。“虽然我们是应乌克兰馆之邀,实际上我们所表演的大部分是中国作品,我自己也不明白,我是在为乌克兰文化‘摇旗’还是在为中国文化‘呐喊’。”维多丽娅这样说。
广州亚运会的“国际志愿者”
在第16届广州亚运会组委会中,维多丽娅是一位身份特殊的专家。她不仅为亚运和亚残运会文化活动出谋划策,同时也为亚组委外联部NOC团队的翻译工作四处奔走。
在亚运赛事的报名阶段,大量的工作需要与各国参赛团队直接联系,而亚组委中能用俄语与外宾沟通的工作人员非常缺乏――为此,亚组委人力资源部决定将维多丽娅调到外联部NOC团队。考虑到部门工作的繁忙,亚组委专门出函星海音乐学院,商议维多丽娅在亚运赛事期间全职为亚组委工作。但维多丽娅首先考虑的是,不能耽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