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脱贫攻坚经验交流材料
强化党建引领
实行“四大工程”
以决战决胜的勇气打赢脱贫攻坚战
**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半岛北部,下辖 21 个乡镇、5 个街道、197个行政村,是全省15个扶贫开发工作核心县之一,也是鞍山报、季核验、年总评,考核成果作为考察、辨认和选用干部的重要根据,对体现突出的干部优先重用,对完不成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通过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罢职、降职等措施让其“下课”。
二、实行“固本强基”牵动工程,筑牢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我们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核心,着力在抓覆盖、补短板、强功能、优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把基层党组织打导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
一是抓覆盖整顿。把 70个省定贫困村所有纳入软弱松散村党组织整顿,逐个建立台账,实行挂单作战,并采用一村 1 名县级领导联系、一村 1
名乡镇领导蹲点、一村下派 1 名“第一书记”、一村 1 套整治方案的措施,逐个转化升级,做到贫困不“摘帽”,后进不销号。目前,已有 66 个贫困村党组织实现了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大力履行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富民”模式,采用“支部+专业合伙社+基地+产业大户+农民”措施,在全县所有合伙社中联合组建党支部 23 个,挂靠组建党支部 27 个,覆盖 900 多名党员,带动 多名贫困群众脱贫。强化村党支部“一场五室”规范建设,通过“抓两头、带中间”,去年以来共选树县级村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 3 个、市级 5 个、省级 22 个,以点带面打造脱贫攻坚“一线作战部”。
二是抓集体经济。借助全省实行的“百千万富民强村”工程东风,紧紧环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的,为每个村量身定制发展集体经济的“套餐”,鼓励村级组织运用集体山林、集体土地、旅游资源、闲置办公场合、贫困户土地等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自身的“造血”功能。目前,全县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10 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 15 个,5 万元以上的行政村有30 个,特别是雅河街道河北村、偏岭镇穆家岭村、新甸镇合顺村、大营子镇青峰村、兴隆街道三道河村已被列入全省发展集体经济示范村,获得省财政 200 万元专项资金的扶持。三是抓服务保障。尽管我县财政捉襟见肘,但我们在省市的支持下,不断加大村级场合阵地建设力度。 年以来,合计投入资金 3000 余万元,新建改扩建村级文化活动场合 65个,实现 197 个村级活动场合所有达标升级。加大基层党建
投入力度,积极破解多种难题,保证每个行政村每十二个月 2 万元党建专项经费的按期拨付,做到了有场合议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全面履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在 26 个乡镇(街道)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在 197 个村设立了为民服务代办室,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和“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为民服务新机制,实现了弱势群体办事不出门、村民难事不出村,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三、实行“ 先锋示范”带动工程,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托党员群众这个坚强后盾,注重发挥各类优秀人才的示范作用,鼓励她们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当先锋、打头阵、立战功,带动和引领群众走共同致富之路。
一是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结合村“两委”换届,吸纳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