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2/6/22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
李一鸣 摘要:鲍姆嘉通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系统研究“感性”的学科“感性学”,即美学,并且将美学大厦建筑在“感性”这一基石之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厌其烦地提到“感性”一词。通过分析的劳动从中产生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3]53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别出心裁地以“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界”来加以补充说明,依靠“感性”范畴来打通主体和客体二极,对冷冰冰的“自然界”作出全新的理解。这一思想其实等于是把传统哲学的目光从天上拉回到地上,自然界不再是陌生的和外在的,而是与人自身密切相关。同时,经此一变,研究工业实践活动(如后来其在《资本论》中所做的那样),就等于是在研究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和主体性问题。
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感性世界”,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3]88,这就要求在人的对象化的感性活动中,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投射到外在的自然界,因为完全脱离了人类活动的自然界以及非感性的抽象世界是不存在的;在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实在性同样论证了自然界的实际的“可以通过感官直觉”的“感性”存在。并且由于“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感觉到的、感性的存在,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3]92。这就把自然界、个体存在以及社会关系建立在坚定的唯物主义“感性”本体论基础之上。
但这个“感性世界”何以成为美学的对象世界呢?把马克思意义上的“感性”与美学的相关性揭示出来,人们脑海中无疑会最先想到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尔库塞,他的“新感性”说不仅成为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社会文化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思潮的一种锐利武器,而且给美学也带来了新的维度――即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对人类“爱欲”的升华,塑造一种具有“新感性”的文明,以期达到对资本主义制度压抑与扭曲下“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的改造。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尔库塞几乎所有理论乃是对马克思光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新感性”的提出也不例外――它正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感性”的充分理解和借用的基础之上。同时,马尔库塞也是最先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介绍和评价的西方学者之一,认为它的发表“必将成为马克思研究史上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4],他自己也正是借助这一契机,促使自己的思想发生了进一步的深化,此后,他始终以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站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前线。
但如同上文所指出的,本文的主要目的,乃是回归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身,下面遂对其“感性”的美学意蕴试作一分析。而马尔库塞对于马克思“感性“理论的吸收,我们在下文中还会适当论及。 首先,我们可以在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两个方面对“感性世界”加以分析,以此探讨美学因此而可能。马克思说:“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生存的手段。”[3]53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知,“感性世界“具有丰富多样的客观存在,而这种多样性的存在恰是构成美学的对象世界的物质基础――如果劳动体现为人对自然界的丰富性的拥有,体现出人的自由的本质,也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但是在马克思所考察的当时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3]88。在这里,“对象的形式”以“感性的”即“有用的”与“异己的”两种途径(或相反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眼前。一方面,私人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劳动者虽然生产了整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却外在于劳动者本身,所以是“异己的”,劳动成为人类自由的枷锁,造成了劳动者与劳动的双重异化关系。另一方面,在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私有制和劳动产品的私人占有,劳动成为自由的选择,劳动者生产着整个世界的同时,也拥有着整个世界。那么,“感性的”世界也因此而成为审美的可能对象,在这样的世界与社会关系中,感性的丰富性提供着美学的基石。
同样,在狭隘意义上的,如果劳动者的劳动是为了维持“***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不得不出卖劳动力,没有体现出劳动者对劳动的自由选择,同样也是非审美的存在。只有消灭了这种由私有制所导致的“异化劳动”,审美的对象世界才是真正确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石之上,诗意的生存方式才最终实现。在随后的《德意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