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互联网普法教育之浅见.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互联网普法教育之浅见.doc

上传人:学习一点 2022/6/2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互联网普法教育之浅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互联网普法教育之浅见
摘 要: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及共青团北京市委联合课题组的数据,在校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主要人群,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网络犯罪的高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在网络法律知识的教育方面严重滞后,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传授相关网络法律知识,更不能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这就造成大学生对网络技术日渐熟悉,而对互联网违法行为的判断模糊不清,甚至违法后尚不知情。校园普法,特别是互联网法律的教授与讲解是改善当前大学生互联网法律意识单薄的关键。
(二)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不足
互联网从新兴事物到全面融入人类生活仅仅经历了十余年时间,发展之快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当我们已经****惯使用网络但又对网络的认知一知半解时,许多人面对这个既真实又虚拟的“新世界”感到迷茫。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最大人群,一些人禁不住诱惑在互联网中违背道德和良知;一些人为了牟利开始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进行犯罪;更有甚者,一些掌握网络知识的大学生成为“黑客”危害国家安全。当然,从技术角度而言,任何利用网络漏洞的犯罪都是促进网络安全发展的动力。然而从法律角度看,任何形式的网络犯罪都会损害社会和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都意味着一个个网络人才的堕落。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知互联网,如何帮助其在互联网使用中不丢失守法之心,是依法治国在互联网领域有效施行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的道德教育面临互联网的考验
道德教育贯串我国文明的发展史,韩非子说“以道为常,依法为本”,薛瑄说“法者,辅治之具,当以教化为先”。且不论道德和法律孰为主次,可以肯定的是道德教育是降低犯罪的有效手段,是法律之外的有效补充。我国的道德教育自启蒙教育始,历经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不同的阶段伴随不同的道德教育,然而面对互联网这个几乎颠覆以往生活模式的新事物,传统的道德教育多少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其实不难理解,一切道德教育的准则均是依赖人类生活模式产生的,其约束性也与生活模式相关。然而互联网突然将人类的生活带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互联网上,你可以是“你”,也可以是“他”;你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当一个人可以超出曾经的个体限制时,曾经的道德约束又能剩下多少约束呢?因此,没有相应的互联网道德教育,仅依靠互联网法律约束,犯罪事件频出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找出“病因”,加强校园互联网法律教育
(一)要以互联网思维来进行互联网普法
在校园进行互联网普法教育时也应使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的崛起之所以如此迅猛,与其自身优势密不可分。与传统的媒体和生活方式相比,互联网的自由度更高,更便捷,更高效。因此,对大学生互联网普法的初衷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防止大学生误入歧途,而不是约束大学生使用网络。过分地限制大学生使用网络反而不利于对他们进行互联网法律教育。既然互联网是开放性的,是多元化的,为什么不利用这个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呢?我认为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讲解,对网络犯罪实例的分析以及对争议性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感受到互联网法律的重要性更为有效的手段。手段是多样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法律不是束缚他们使用网络的枷锁,而是保护他们自身利益的“防火墙”。知道为什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