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复习指导:动脉粥样硬化
(一)危急因素
AS病因至今仍不非常清晰,以下因素被视为危急因素(risk factors)。
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AS的最主要危急因素。
氧化,有利于LDL促进血单核细胞迁入内膜而转为泡沫细胞。血中胰岛素水平越高,HDL含量越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5.遗传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等患者AS的发病率显着高于对比组,提示遗传因素是AS的危急因素。
6.其它因素
(1)年龄:AS检出率和病变程度的严峻性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并与动脉壁的年龄性变化有关。
(2)性别:女性绝经前HDL水平高于男性,LDL水平低于男性,患冠心病几率低于同龄组男性。绝经后,两性间发病率差异消逝。
(3)体重超重或肥胖。
(4) 感染:有试验报道某些病毒可能与AS发生有关。
二、病理变化
(一)根本病变
AS主要发生于大、中动脉,发于腹主动脉,其次依次为冠状动脉、降主动脉、颈动脉和脑底Willis环。这些动脉分叉、分支开口、血管弯曲凸面为好发部位。AS的根本病变是在动脉内膜形成粥样斑块,主要有3种成分:①细胞,包括SMC、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②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弹性纤维和蛋白多糖;③细胞内和细胞外脂质。这三种成分的含量和分布随斑块的变化有所不同。典型病变的发生进展经过4个阶段。
1.脂纹(fatty streak) 脂纹是AS的早期病变。脂纹最早可消失于儿童期,但并非都进展为纤维斑块,是一种可逆性病变。肉眼观:动脉内膜见黄色帽针头大小的斑点或宽约1~2mm、长短不一的条纹,平坦或略为隆起,在血管分支开口处更明显。光镜下:脂纹处内皮细胞下有布满脂质的FC(泡沫细胞)大量聚拢,FC体积较大,胞浆呈空泡状。FC(泡沫细胞)来源于从血中迁入内膜的单核细胞和由中膜迁入内膜的SMC(平滑肌细胞)吞噬脂质而形成的。此外,可见较多的基质,数量不等的合成型SMC(含大量粗面内质网,核蛋白体及线粒体),少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脂纹进一步进展演化为纤维斑块。肉眼观:纤维斑块初为隆起于内膜外表的灰黄色斑块,后因斑块表层胶原纤维的增多及玻璃样变性而呈瓷白色,如蜡滴状。~,并可融合。光镜下:典型的病变主要由三个区组成:①纤维帽(fibrous cap)是指内皮下和坏死中心之间区,由密集的胶原纤维、散在性SMC和巨噬细胞以及少量弹力纤维和蛋白聚糖组成;②脂质区(lipid zone),由FC、细胞外脂质和坏死碎片组成,该区较小或不明显;③基底部(basal zone)由增生的SMC、结缔组织和炎细胞组成。不同斑块含有不等量的三个病变区。
3.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亦称粥瘤(at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