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恶乎往而不可》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6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恶乎往而不可》教案.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7/5/19 文件大小:6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恶乎往而不可》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恶乎往而不可》教学设计〖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②)翻译有关语句和文段。③鉴赏评价文中所用寓言故事。 2 、过程与方法①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归纳文言知识。②抓住关键语句,分析评价文中的哲理意蕴。③师生讨论,理解庄子散文寓言说理、夸张奇思奇想的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②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学****重点〗①引导学生学****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②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庄子的奇思奇想。〖课时安排〗二课时〖内容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 “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刘熙载《艺概》) 教师提示: 屈原和庄子超越社会时的出发点和方向是不同的,陈子龙说,“庄子游天地之表,却诸侯之聘,自托于不鸣之禽,不材之木,此无意于当世者也”, 而屈子则“自以宗臣受知遇,伤王之不明而国之削弱,悲伤郁陶,沉渊以没,斯甚不忘情者也。”(《谭子庄骚二学序》)同样是否定社会,庄子看到了根本性的问题在于社会价值体系的虚伪,从而离世;屈原寄情楚国,意欲改造现存社会而不得,唯有以死明志。刘熙载总结他们的人生:“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刘熙载《艺概》)相异的人生选择决定了相异的人生结局,并形成了其对比互补的人生境界。同学们,当我们面临人生的困境时,读一读庄子,或许能从中领悟一些这位哲人关于生存的大智慧。二、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要求,读要正确,读出文章的意义。三、知识归纳第 1节: 吾与之友矣(名作动,做朋友,交朋友) 伟哉夫造物者(主谓倒装) 颐隐于齐( “脐”) 跰鲜而鉴于井(状语后置) 女恶之乎( “汝”) 亡,予何恶( “无”;宾语前置) 予因以求时夜( “伺”)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悬”) 其妻子环而泣之(古今异义;为动,为……而哭泣) 伟哉造化(主谓倒装) 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宾语前置) 东西南北,唯命之从(名作动,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宾语前置) 不翅于父母( “啻”) 彼近吾死而我不听(使动,使……接近) 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使动,使……辛劳;“逸”,使……安逸; 使……休息)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形作动,善待;古今异义) 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古今异义,犯,承受;后应读为“人之形”; 名作动,成了人) 恶乎往而不可哉(宾语前置) 第 2节: 丈夫与之处者(古今异义) 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使动,使……饱满;使……惊骇) 知不出乎四域( “智”) 且而雌雄合乎前(古今异义,女人和男人) 是必有异乎人者也(状语后置) 无几何也(古今异义,多久) 不爪剪(宾语前置) 取妻者止于外( “娶”) 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智”;“窥”) 故不足以滑和( “汩”) 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 “隙”) 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 “是”) 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古今异义,代称君王之位;名作动,统治) 恐吾无其实(古今异义,实在的和绩) 轻用吾身而亡其国(使动,使……陷于危亡) 第二课时四、哲意探究 1、题目解说“恶乎往而不可也”语出《庄子· 大宗师》,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可他却“成然寐,蘧然觉”,一片安宁。究其原因,子来说:“今一以天地为大炉, 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意思是说,我子来现在完全把天地当作大炉子,把造化当作造诣极高的铁匠,到哪里去不可以呢。原来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庄子借子来之口,形象阐释了自己“安时处顺”的思想, 告诉人们如何面对困境乃至绝境。 2、第 1则中,子舆生病后相貌变得怎么样(用原文回答)?子舆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眼上,肩膀高过了头顶, 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明确:“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平静。 3、子来生病将死,子来对此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子来将自己的大病将死看作是造物者的杰作。 4、第 1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观点? 明确:第 1则故事表明像子舆、子来这样的人虽然面临着某种困境,但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靠“道”,靠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生的突围,不能被困境压倒。 5、多媒体显示郭象注解并解说。自古或有能违父母之命者矣,未有能违阴阳之变而距昼夜之节者也。死生犹昼夜耳,未足为远也。时当死,亦非所禁,而横有不听之心,适足悍逆于理以速其死。其死之速,由于我悍,非死之罪也。彼,谓死耳;在生,故以死为彼。理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