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历史学的学术性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关键词] 历史学 学术性 历史教学 历史课堂
历史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开展史学素养的主要渠道。然而,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着两类普遍的偏差。一是,将“历史学〞等同于“自然科学〞。基于这一认12]P39史著的层次性主要表现为:
〔1〕客观史实。它主要包括人、时、空等根本要素。
3
〔2〕历史叙事。史学家基于客观史实的推理和想象,以展示历史事实开展、演变的过程,形成历史叙事。它带有史学家的个人写作风格。
〔3〕历史认识。历史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发现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所以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揭示历史开展本质性的东西,即内在规律。〞[13]P178它取决于历史学家的视野和切入角度。
〔4〕历史评价。它可分为道德与开展、“历史价值的认知〞与“历史的价值评价〞两个维度。它强调评价维度和评价标准。不同的维度、视角、标准,对同一历史事实的评价也不同。
史著的这种“客观与主观的融合贯穿〞特性,决定了历史教育,应解构教科书内容,并依据不同层次内容的性质,采用适切的学习方法,增强因地制宜的意识。[14]
二、史学的学术性对历史教学做了哪些规定?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15]P89对于中学生而言,历史经验主要包括客观史实、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途径、以及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感悟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这些经验应该来自于史学的学术性特质。具体而言,史学的学术性规定了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实施途径等。
:开展学生的史学素养。因为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反映了态度、体验、活动和能力等综合水平[16]p141,能表达史学素养的精神性特质。所以,我们选择意识作为史学素养的根本范畴。根据史学的学术性内涵,我们将以下五类意识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教育目标。[17]
〔1〕现实意识。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追本溯源中,拓展视野,提高理解现实的能力,形成理性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健全的人格等。
〔2〕证据意识。确立“提出观点或结论要基于证据,审视或评价观点要连带证据,做事要收集、保存和运用证据〞等观念,并提高相应的思维能力和技术等。
〔3〕融合意识。通透历史知识,到达历史与现实的融会贯穿,以实现“物我合一〞“知行统一〞为学习、工作和生活准那么,尝试并能够自我理解等。
〔4〕问题意识。学会移情体验与合作探究,学会思考,确立“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观念,并提高相应的能力和技术等。
〔5〕分层意识。确立“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和对待〞的观念,善于剖析复杂现象,并将分析成果归纳系统的整体,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策略等。
4
这些教育目标,实质是课程目标的另一种表述,但又高于课程目标。它指明了历史教学的方向,更是历史教学的最终归宿。
:解构与重组教科书内容。史著的分层特性,意味着历史教科书内容具有结构性。不同层次的内容,其学习要求也不同。其中,客观史实需要准确掌握。历史叙事需要移情体验。历史认识需要选择视角与探究感悟。历史评价那么需要有明确的价值标准和原那么等。
教科书的这种结构性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分清教科书内容的不同层次,然后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客观史实,应运用多种方法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