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琵琶行》并序 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根本内容,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像性;
2、驾驭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改变;
观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背诵全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遇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始终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及琵琶女偶尔相遇的事务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际沦落人”来说的。
五、学生朗读第1段,老师提示下面词句。
1、词义解析:惨:哀痛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接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值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衬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孤独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
深厚的感情色调,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建了环境气氛。
最终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剧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孤独、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六、课外作业
1、归纳诗歌的构造,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诗歌第一段。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香山居士。
写作背景
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二段,老师提示
思索1:白居易是依据什么来描绘音乐形象的?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明确:1、诗人依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凹凸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运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奇妙的比方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衬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衬托琴声的美丽好听、深切感人。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消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示意了她凄惨的身世。
思索2、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
明确: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情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完毕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旧沉醉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响,在干脆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
观赏活动仍在接着。眼前是江水茫茫,无穷无尽,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芒。人们靠着诗意的想象,好像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充溢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二、学生朗读第三、四段,老师提示
思索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溢了快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际沦落人”之恨。
思索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明确: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和“去年辞帝京”
2、皆有精彩才华 "名满京都的艺人"和“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和“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