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西洲曲》是《荷塘月色》的骈拇枝指吗.doc

格式:doc   大小:1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洲曲》是《荷塘月色》的骈拇枝指吗.doc

上传人:好用文档 2022/6/23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洲曲》是《荷塘月色》的骈拇枝指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西洲曲》是《荷塘月色》的骈拇枝指吗
闫国芳 假如我们删除《荷塘月色》中关于引用《西洲曲》的句子(从“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到“是不行的”),结果发现:由上文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竟然衔接《西洲曲》是《荷塘月色》的骈拇枝指吗
闫国芳 假如我们删除《荷塘月色》中关于引用《西洲曲》的句子(从“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到“是不行的”),结果发现:由上文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竟然衔接得十分紧凑、自然,是完全可以读得通的。据此,有人认为这还减轻了本文过于雕琢的成分。如此一来,引用的《西洲曲》岂不成了《荷塘月色》的骈拇枝指了?难怪多年以来,在诸多奉《荷塘月色》为经典散文的赏析文章中,要么将两处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的作用混为一谈,要么对其迥然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更有甚者,脱离文本,无视作者行文思路,断言此处之“江南”乃作者之江南故乡,从而推出朱自清在本文中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撇开颇有争议的内心“不平静”的原因,作者深夜出门观荷塘以排遣心中的抑郁和愁闷当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无边的荷香月色”,即便是“且受用”,作者获得片刻的宁静也算是得到了一时的自由和解脱。然而“蝉声”和“蛙鸣”打破了这一切,“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于是作者由“热闹”联想到了江南采莲的旧俗(因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并大量引用《采莲赋》具体展现当时的热闹情景。从联想角度上看,这属于相似联想。那生机盎然的“鱼戏莲叶间”,少男少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美丽的江南水乡醉在他们阵阵的欢歌笑语中,这也正是作者神往不已的美好世界啊。如此热闹风流,如此自由自在,正反衬出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寂和抑郁,反映了作者对自己当前处境(或现实)的不满。从这个角度来说,由“我什么也没有”的孤寂和抑郁到“热闹”的采莲情景,又当属对比联想了。
然而,作者在一番心驰神往后,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了《西洲曲》里的句子”——这是一个凄清哀婉的画面,一个柔情似水的采莲女子,正痛苦地思念着她的情人。虽然地处热闹的江南,她却同作者一样被关在热闹之外。当然,她是自愿的,恰如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一诗中的那个江南女子——“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心里只装着自己的情人,装不下任何其他的东西,包括别人的“热闹”。可是作者呢,既非身在热闹的江南,又是被迫游离于现实的热闹之外,其伤感和无奈可见非同一般。
与《采莲赋》相比,两幅情景一冷一热,一静一动,内容和风格迥异,形成强烈对比,所以由《采莲赋》想到《西洲曲》,属于对比联想。那个“低头弄莲子”的水乡女子相思着,痛苦着,美丽着,对作者此时的心境恰好起着正衬的作用。这里,读者不妨想到戴望舒的《雨巷》(与《荷塘月色》同写于1927年),想到那个“撑着油纸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