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铜钱的文化寓意.docx

格式:docx   大小:4,325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铜钱的文化寓意.docx

上传人:我是开始 2022/6/24 文件大小:4.22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铜钱的文化寓意.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铜钱的文化寓意--外圆内方古人认为大自然是有形的事物和无形的意念的结合体,大自然在人们面前的最直
接展示就是天和地。古人认为圆为天之形、方为地之态,天地产生了万物自然也产生了人类
圆象征着平等、包容、和谐的道,方象征着尊卑有序、松紧有度望见院中错落有致的古建,让人不由得想进去一探究竟。这里为什么称为“堂”而不是俗称为庙呢?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在国内有许多被称之为龙王堂的地方,比如在北京的西山大觉寺就有一座龙王堂,是由于堂前有一洼龙潭。在古人的观念中,龙王庙中供奉的只是其神位,而其真身往往居住在水源处。龙王之所以能义云布雨,是因为它平时潜居水中,身体甚至包括每个鳞片内都蓄有充足的水分,一旦有了旱情,龙王才可能登天布雨。这一观念产生年代久远,在春秋时期的《山海经》中,即有所谓“应龙蓄水”之说。由于旱涝对于农耕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龙王庙在华北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我根据民国档案资料初步统计,北京地区的龙王庙就有近80座之多。其中少数被称之为“堂”的庙宇往往在庙前有潭、泉
等水源存在。此地原名洼里村,原为仰山洼内沼泽地,因地势低洼,为盆状地形而得名,据说从前庙门前有地下泉水喷出,雨季最高可达两米有余,也许龙王堂的名字便是由此得来吧。
Word范文
龙王堂的山门硬山筒瓦,被称为龙嘴门,听说原来还有两座侧门,庙门外东西两侧还有两口井,象征着龙的两只眼睛,只可惜如今这些都已无存。一进院中,座北朝南的正殿是而中最有历史的殿宇古建木结构保存良屋面还残留着黄蓝琉璃瓦了,好,顶。正殿前的空地上分别树立着两通石碑,讲述着龙王堂的过往历史。我很喜欢在庙中阅读石碑,因为那些文他们赋予了庙宇厚重的生命字中记载的人和事能让周围的情境鲜活起来,感。这两通石碑分1521)和清乾隆三十年(1765)。其中明代的石碑在去年的修缮施别立于明正德十六年(工中被发现时仅存留了上半部分,但从它斑驳的文字中依然可以看出此庙的历史轨迹。龙王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那是一个旱灾频仍的年二十多年后年景依然不月,好,一个姓柴的善士希望龙王能给周围的百姓带来雨泽。二百三十余年挺身而出,慨然捐资重修庙宇,后,来到乂四方募化重修殿
了清中期,住持僧慧澄见庙貌倾颓,宇,至今仍依然屹立的一进殿便是其
时的产物。进入殿中,梁架上还存留着清中期风格旋子彩画,古朴而庄重。可惜的是,碑文中并未告诉我龙王堂供奉的龙王是谁,但有人说其主位神是龙王与龙母。查考现存的民国档案资料,说里面曾有七尊主神像。我想另外的五个神像也许就是龙母的五个儿子五龙王了吧。
龙王堂的二进院,是一个很具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院落。在院子的东南方有一个五龙池。池边装饰着形态各异的青石,池底雕刻了精致绝美的五龙图案。五龙之说由来已久,渊
源于古老的五行思想。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祈雨》中就提到了利用青龙(东)、赤龙(南)、
黄龙(中)、白龙(西)、黑龙(北)“五龙招雨”的禳灾措施。至唐代印度龙王思想传入中土,与传统五龙信仰结合,继承了五色命五龙的文化传统,至宋徽宗时期正式给五龙封以王爵。
五龙池不但为龙王堂增加了文化内蕴,还是庙内别具情致的一处盛景。池中种植着睡莲、荷
花等水生植物,到了盛夏时节,池水清碧,莲花怒放,石缝间奔涌而下的激荡水流,为平静的庙宇增添了一丝灵动。
2001年,龙王堂所在的村落由于建设奥运工程而被征地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