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江月辛弃疾
篇1:西江月 辛弃疾
西江月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复原中原的正确主见。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予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受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白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信任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行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详细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漫,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支配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会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酷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安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呈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酷爱之情。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看法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当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辞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辞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协作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协作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简单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辞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困难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建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理想、身世遭受,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3:辛弃疾《西江月》
辛弃疾《西江月》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光明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颂。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涯,转瞬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