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语文课堂学习ppt课件.pptx

格式:pptx   大小:30,720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语文课堂学习ppt课件.pptx

上传人:glfsnxh 2022/6/24 文件大小:3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中语文开学第一课语文课堂学习ppt课件.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开学教育PPT课件
初中语文
我将怎样度过我的初中生活?
会思考,懂道理
学知识,求智慧
树理想,拓生活
做人:理解他人,懂得合作
做事:主动、专注、习惯、坚持
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敢于担当、乐观向上的少zhang3,
chang2
Zhang3
chang2
xiao1
请你先注音,断句,试着读一读,然后说说对联的意思,谈谈对联的妙处。
意思是 :浮云早上聚拢,每天早上聚拢,每天早上聚拢又散开 潮水剧烈的上涨,经常猛烈的上涨,经常上涨又经常息落
妙处在于:利用谐音与叠字,一语双关。巧妙的描绘了浮云聚散 的奇妙景致和潮水涨落的壮观景色。
音趣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司马相如做官后,给妻子卓文君写了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的信,卓文君觉得司马相如“无义”,想图新欢,遂回信如下:
篇趣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风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怎样学好语文
第二部分
积累(背、默、抄、记)
顿悟(悟性、思考、灵感)
创造(写作、读书)
方法
让优秀的习惯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人!
认真书写的习惯(作业不过关,重写)
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积极思考、质疑问难的习惯
上课积极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及时复的、随笔的习惯
修改作文的习惯
沉着冷静、积极应考的习惯
语文学习要求
第三部分
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做到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语文近期和远期学习计划
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巧用课余时间学习
一、1本字帖,1本大作文本,1本小作文本
二、1本读书笔记本(每周2篇,摘抄优美文章)
三、2本单行本(1本语文练习本、1本语文检测本)
四、2本软皮抄(1本语文预,不少于500字>
五、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 、初中文言文注释与翻译
六、课外杂志:《意林》、《读者》 、《青年文摘》、《小小说》(每天阅读2000字)


。(300字以上,有点评,每周三交)

。(叙事,600字以上,每周一交)
学习建议
第四部分
一、课前
做好课文的预习:
(一)解决生字、生词
,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写在书上。
,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
,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二)佳句品析(批注式)
在预习时,如果你认为那一句写得比较好,那么在下面划:“﹏”并抄写在预习本上,而且分析它好在哪里。如果有一句很难理解请用“【】”括起来,并加“?”。
(三)语段简析
阅读完一段课文后,请简要分析该段段意,并根据段意划分文章结构,归纳大意、归纳中心。
(四)找出疑问
阅读完课文后,如果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请写下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来。或在老师讲解后自己做答
二、课堂中
有目的的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三、课外
1、以书为友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多读书,读好书。 要多 阅读文章、 报刊、文学作品。
2、生活中学习
文章来源于生活,或直接或间接。学语言、学文章都不能离开生活。
3、优秀诗文勤记诵。
这里的背诵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古诗词的背诵,一个是现代美文的背诵。
4、勤于练笔
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写真事、描真景、抒真情,写下丰富多彩的生活,写出生 活的丰富多彩;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使文章情文并茂。
七年级阅读书目推荐:

《繁星春水》、《格列佛游记》、《伊索寓言》、《草房子》、《目送》

《童年》(高尔基)、《青铜葵花》(曹文轩)、《看见》(柴静)、《爱的教育》(亚米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