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主要病原性真菌
.
主要病原性真菌
皮肤感染真菌(浅部真菌)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
.
皮肤感染真菌
部位:寄生或腐生于角蛋白组织
(表皮角质层、毛发、甲板)
分类:皮肤癣菌: 桔黄带红棕色
4 大分生孢子:梭形,壁厚,顶端尖,
胞壁有小突起,6-15个细胞
5 小分生孢子:单细胞性,侧生,
棍棒形,洋梨形
6 菌丝:有隔
.
.
.
.
石膏样小孢子菌(M. gypseum)
1 侵犯部位:儿童头部
2 疾 病:毛囊炎及脓肿,亦可引起体癣
3 生长速度:较快
4 菌落性状:绒毛状,颗粒状,粉末状
菌落色泽:白色,棕黄色
菌落背面:红棕色
5 大分生孢子:丰富,纺锤形,壁薄,光滑
或有小突起,顶端钝圆,4-6个细胞
6 小分生孢子:少,单细胞性,棍棒状,
在菌丝的两侧
7 菌丝:多形性,如球拍样,梳状,
结节状菌丝
8 可见有厚膜孢子
.
.
.
.
.
角层癣菌
腐生于表皮角质或毛干表面
病原性菌:
秕糠状鳞斑癣菌(糠皮孢子菌)
(Malassezia furfur)
何德毛结节菌(Pieria hortai)
.
秕糠状鳞斑癣菌(Malassezia furfur)
疾病:皮肤表面:花斑癣(黄褐色)
只碍美观
好发部位:胸、背、腹、颈和上臂
培养特点:好脂性(培养基中加入橄榄油等)
菌落:酵母型
镜下所见:球形或卵圆形的酵母形细胞
菌丝(比白念珠菌的假菌丝及
皮肤癣菌的菌丝宽且短)
厚壁,球形,成群的孢子
何德毛结节菌(Pieria hortai)
毛干上硬的黑色结节(砂粒状)
.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种 类:着色真菌
孢子丝菌
侵入途径:外伤
感染部位:局部
扩 散:着色真菌:血行或淋巴管
孢子丝菌:淋巴管
.
申克孢子丝菌 (Sporotrix schenckii)
腐生性
双相型真菌
形态特点:
患者标本 (脓、痰、血、病变组织):
梭形或圆形孢子
沙保弱培养基(25℃):
灰褐色皱膜状菌落
镜下:分隔菌丝,成群的梨形小分生孢子
血平板(含胱氨酸)(37℃):
以芽生方式形成酵母型菌落
.
.
感染途径:
皮肤(有创伤)接触:染菌土壤或植物
经口或呼吸道侵入
疾病:
孢子丝菌性下疳(sporotrichotic chancre):孢子丝菌侵入皮下组织、淋巴管,形成亚急性或慢性肉芽肿,使淋巴管出现链状硬结
.
着色真菌
分 布:土壤、木片和木浆中
组织中:厚壁、圆形细胞
形态,培养特性:
1 生长速度:缓慢
2 菌落:褐色,黑色的糊状菌落
3 菌丝:棕色,有隔
4 分生孢子:棕色,圆形或椭圆形
在分生孢子梗上,树枝形、
剑顶形、花瓶形等
.
代表菌:裴氏丰萨卡菌 (Fonsecaea pedrosoi)
卡氏分枝孢菌(Cladosporium carrionii)
外瓶霉(Exophiala)
瓶霉(Phialophora)
侵入途径:外伤
感染多发部位:颜面、下肢、臀部等暴露部位
疾病:
着色真菌病 (chromomycosis):
病损皮肤呈境界鲜明的暗红色或黑色区
深部组织:慢性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脑内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时
多态性,鉴定困难
.
.
.
.
.
.
.
.
深部感染真菌
发病率增加:
抗生素
皮质类固醇激素
免疫抑制剂
抗肿瘤药物
主要菌属: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新形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曲霉菌(Aspergillus)
毛霉菌(Mucor)
镰刀菌属(Fusarium)
.
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假丝酵母菌(Saccharomyces albicans)
念珠菌(Candida)中10个种有致病性
皮肤、粘膜及内脏的念珠菌病 (candidiasis)
.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菌体圆形或卵圆形
2 方式繁殖:出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