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体会.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体会.doc

上传人:雪雁 2022/6/24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体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体会
郑菊红 音乐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初中音乐课教学的优势,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了自主学台,为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体会
郑菊红 音乐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初中音乐课教学的优势,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了自主学台,为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实践能力架桥铺路。

一、营造自由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需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两个条件。前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之中;后者是指个体没有受到限制,自由自在地参与,无拘无束地创造。自由安全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创设师生共同参与、生生合作探究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探究,使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尊重和宽容,进而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敢于说出疑惑、发表见解、提出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年级教材《音的高低》实践与创造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听辨音的高低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请学生分别敲击两个盛有不同水量的玻璃杯、两个大小不同的鼓、两个长短不同的音条……让他们通过“听”发现问题,并把听到的问题提出来:
?为什么发音体体积大小、长短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为什么不同的发音体在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高低、音量、音色各不相同?
?为什么同一发音体在敲击不同部位时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这些问题源于学生的真实体验,是他们在课堂实践中发现的,有疑问又急于想知道答案的问题,而绝对不是教师牵强附会灌输的结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在欣赏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善于发现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问题可问,盲目、被动地接受教师“指挥”,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会问、能问。
上《音的高低》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支完整的琵琶曲,然后播放我事先在网上剪辑的一段琵琶演奏手势的分解动作,在上课播放时让学生边看演奏者的手的移动边注意听音乐的变化,之后进行分组讨论,把自己的疑问、发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交融,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

三、抓住心理需要,诱导学生主动探究

需要,具有追求探究的倾向,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创造性需要等。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我借助一些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