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不久前, 读到这么一个理论: 多年前,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 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 他把车牌摘掉了, 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 而停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 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 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根据这一试验结果,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 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我认为, 在班主任工作中,”破窗理论”同样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一、”破窗效应”的危害 2 在班级建设中,任何一件有碍于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 即使只是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一方面, 犯错误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容易使其更加有恃无恐, 今后其行为将更加难以控制; 从更深层次来说, 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纠正,其他学生就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的接受了, 久而久之,学生的正确认识受混淆,是非分辩能力下降;即使学生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 由于班主任当时没有明确表态, 并采取必要措施, 也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暗示性作用, 错误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 在广大学生中就将产生辐射作用, 正气受抑制, 邪气滋长, 由此在班级管理中产生”破窗效应”,对班级的建设造成无可估计的不良后果。因此,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 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 警惕在班级中”破窗效应”的发生,让一切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二、班级管理中可能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在班级管理中,可以说时时都存在着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但是,这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开局不慎在每个班级的建设过程中, 各种”第一”所产生的辐射效应是无穷的。第一次班会课, 第一次大考, 第一节课, 第一次作业……如果每一个”第一”班主任都能认真设计,严格要求, 每一个”第一”都能获得成功,那么今后这些活动将站在较高 3 的起点上发展;反之,若有某个”第一”因为设计不够严密, 或者管理不够规范到位,则学生很容易从中看出他们”活动”的可能性, 以后这一类的活动如果想再”亡羊补牢”严格要求, 难度就大得多。而且, 若后来仍无有效方法进行改进的话, 则这一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又会辐射到其它类型的活动中, 形成”破窗效应”。 2、对错误行为制止不及时有时候,由于班主任的事务繁忙,错误行为本身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 或由于其它的一些客观因素, 班主任是在错误行为发生几天之后,甚至是几个星期之后才对其进行处理; 有些班主任又可能把学生的错误进行”冷处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批评惩罚涉及人员就了事。但是, 殊不知, 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就在于及时、”一针见血”及彻底。不及时的教育就象隔夜的炒饭, 一旦错过了学生认识的兴奋点, 就很难再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不能切入要害的说教, 就如隔着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