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别人没学过的东西
刘墉 高中的时候,我住在台北一个日式的小楼上,楼下住了另一户人家和好多师大的学生,还有个英文补习班,大家共用一个小厕所。有一天我进厕所,看见洗手台上摆了一本《李清照词集》,不知道是谁的,就翻一翻,又放回去了;隔别人没学过的东西
刘墉 高中的时候,我住在台北一个日式的小楼上,楼下住了另一户人家和好多师大的学生,还有个英文补习班,大家共用一个小厕所。有一天我进厕所,看见洗手台上摆了一本《李清照词集》,不知道是谁的,就翻一翻,又放回去了;隔天,书还在那儿,我又翻阅又放回去了。就这么连续差不多一个月,书终于不见了,但是我也几乎背下了整本李清照的词。
从那以后,我对词大感兴趣,自己又跑去买了宋词选集。词看多了,觉得不能不懂得旧诗,于是又由唐诗三百首开始看,越看越着迷,后来甚至编了好厚一本唐诗句典的工具书。而且古诗往下又搞新诗,从刘大白、徐志摩一路看过来,后来居然还在台湾的大学里头教新诗。
更重要的是,我今天的写作深受这些新旧诗词的影响,甚至可以讲,如果没有对诗词的爱好,我可能写不出那些带有诗意的散文。妙不妙?简直是个缘吧,只因为在厕所里碰上一本《李清照词集》,居然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甚至改变我的后半生。
每个人从小到大,读的每一本书,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你注意人们讲话的词汇,很可能推论得出他的年岁。因为课本隔几年会重编,造成读不同版本的人,用的词儿不一样。譬如一个人赏月说“唯见江心秋月白”,就可能推算出他读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另外一个人,在一般的闲谈里头冒出一句“命途多舛”,则极可能他以前课本里头有《滕王阁序》。
读同样课本的人,会有许多共同的语言,顺着这个道理想,年龄相近的因为读的课本大同小异,就算是有的人功课好,有的人成绩差,基本上大家知道的差不多。但是相对的,如果你私下读了几本大家没接触过的课外书,可就不一样了。
相信各位都有这样的经验,聊天的时候,碰到某方面的题材,大家都不懂,但是有位跟你年龄、学历相当的,搞不好是同学,却旁征博引说出一大番道理。这时候,四周的朋友就会问了,哎,奇怪,你怎么懂得这么多啊?当别人不懂你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