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课程故事刍议.doc

格式:doc   大小:90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程故事刍议.doc

上传人:apanghuang10 2017/5/22 文件大小:9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程故事刍议.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课程故事刍议摘要: 课程故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堂教学的记录。课程故事体现着教师认识课程的叙事方式; 反映了教师的成长历程; 讲述、倾听故事是教师课堂教学生活的一种方式。课程故事具有情景性、探究性、自我实践性、反思性的特点。教师撰写课程故事能促进专业发展,锻炼教师观察日常教育生活的能力,帮助洞悉个人实践知识,提高反思探究能力,提升课程意识。关键词:课程故事;专业发展 Abstract : Curriculum stories can not simply be considered to b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notes, which embody the narrative way of teachers ’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iculum ,reflect teachers ’ growth experience. Telling or listening to stories isa way of classroom teaching for teachers. Curriculum stori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tuation, inquiry, self-practice and reflection. Writing curriculum stories is helpful to promoting teachers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eveloping teachers ’ ability of observing daily educational lives, getting a deep view of thEir 2 own practical knowledge, increasing the ability of reflection and inquiry, improving the awareness of curriculum. Key words : curriculum stories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①有关课程故事可以参见《课程· 教材· 教法》杂志(2003 年第8期)、《全球教育展望》杂志(2003 年第 4期) 以及《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新课程改革在逐渐改变学生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许多一线教师开始关注、体验和反思这种新的生活。一些教师拿起笔,讲述新生活中情真意切、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①许多教育专家学者称之为课程故事。何谓课程故事?有何特点?教师撰写课程故事有何现实意义?这些都是有待澄清、解决的问题。一、何谓课程故事案例 1 一次语文课上,我正在讲解《荷塘月色》中历来被奉为通感手法经典之作的那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中朱自清先生用了通感 3 的修辞手法, 把本来是嗅觉的清香, 大胆新奇地比作听觉感受的歌声, 充分表现了荷香的似有若无、丝丝缕缕、断断续续,达到了通常修辞手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当我滔滔不绝地讲解完一段后, 一位学生举手, 试探着说: “老师, 我觉得朱自清把荷香比作歌声似乎并不好, 文章通篇的意境都极为宁谧, 除了作者之外, 没有第二个人, 如果用‘歌声’有点儿破坏整体效果,照我看来,改成‘笛声’更好,既无人声掺杂,也符合当时的意境。”听罢学生的话,我不禁为之一震,这一句通感多少年来被无数人奉为经典, 从未有过疑问, 一个高一的学生竟会对此提出异议,或许也只有一个高一的学生才敢提出这样的异议。这是我在备课中根本无法预见的。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于是我先表扬那个学生的“独特发现”, 然后推翻原先准备好讲解“通感”的教案, 当即决定让学生来唱主角改写这句经典名句。学生一下子变得兴奋起来, 经过斟酌、品味、比较,不断地推举出大家公认的佳句来, 如“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地抚拍似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的绵绵微笑似的”等等, 思如泉涌, 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无法停 4 止。我捧着同学们改写的“名句”激动不已,我庆幸那个学生的“突发奇想”,使我没有埋没他们如此精彩、巧妙的创造力; 我也庆幸自己的随机应变,使我捕捉并利用了他的“突发奇想”。我却清醒地提醒自己: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相反它具有数理化所不具备的审美性和情趣性,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蕴藉之美, 品尝语文的探求之味, 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1] 从表面上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