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学问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学问总结
学问要点:
(1)加、减法的意义。
1、,可以用2+1=3来求,这是加法。
但假如我想求减数1,则仍旧须要用减法3-2=1来求。
所以减法的逆运算可能是加法,也可能是减法。乘除法之间也是同样道理。
常见题型:
(1)计算260×[(67-27)+8÷4]时,先算(减)法,再算(除)法,接着算(加)法,最终算(乘)法。
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计算完小括号后,中括号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计算完中括号后,再算括号外的
(2)计算34×260+160÷4,假如要变更运算依次,先算除法,再算加法,最终算乘法,算是应当是(34×(260+160÷4))。
利用括号优先计算的原则就可以变更算式的运算依次
(3)假如两个数相除的商是17,那么被除数与除数的差是除数的(16)倍。
依据两个数相除的商是17,用符号模拟列出计算式
★÷▲=17……●
其中★表示被除数,▲表示除数,●表示余数(是个小于的整数)
依据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知道被除数★=17×▲+●
那么被除数与除数的差就是17×▲+●-▲=16×▲+●
想知道这个差是除数的多少倍要用除法(16×▲+●)÷▲=16……●
所以答案是16倍
(4)王丽和张慧共捐款46元,假如王丽再捐5元,张慧再捐2元,张慧仍比王丽多捐3元。那么王丽原来已经捐了(20)元。
再捐一次的时候,王丽和张慧一共捐了46+5+2=53(元)
假如去掉张慧比王丽多的3元,王丽就和张慧一样多了
那么可知这时王丽捐了(53-3)÷2=25(元)
王丽原来捐了25-5=20(元)
(5)10位老师带领440名学生春游,大车可坐60人,租金1000元,小车可坐30人,租金600元。最省钱的租车方法须要(7600)元。
求总人数:440+10=450(人)
求大车单价:1000÷60=(元)
求小车单价:600÷30=20(元)
∴大车比较省钱
假如全坐大车须要:450÷60=7(辆)……30(人)
余下的乘坐小车:30÷30=1(辆)
所以最省钱的租车方案是租7辆大车加上1辆小车
须要花费:7×1000+600=7600(元)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学问点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学问点
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