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6
文档名称:

脑出血护理.ppt

格式:ppt   大小:4,005KB   页数:1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脑出血护理.ppt

上传人:放射辐射 2022/6/25 文件大小:3.9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脑出血护理.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脑出血护理
工作总结 / 述职汇报 / 论文答辩 / 产品介绍
脑出血的发病机制
(5)一般高血压性脑出血在发病后30分钟内停止出血,血肿保持相对稳定,神经功能缺损仅在出血后30-90分钟内进展。少数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后3小时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升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
3、调整血压:一般认为脑出血患者血压升高是机体针对颅内压,为保证脑组织血供的血管自动调节反应,随着颅内压的下降、血压也会下降,因此降低血压应首先以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为基础。但如果血压过高,又会增加再出血
内科治疗
的风险,因此需要控制血压。调控血压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有无高血压史、有无颅内高压、出血原因及发病时间等因素。
一般来说,收缩压>200mmHg或平均动脉压>150mmHg时,用持续静脉降压药物积极降压;当收缩压> 180mmHg或平均动脉压>130mmHg时,同时有颅内压升高症状时,可间断或持续静脉降压药物来降低血压,要保证脑组织的灌注。降压目标值:160/90mmHg或平均动脉压110mmHg。降血压不能过快,要加强监测,防止因血压下降过快引起脑灌注不足。
脑出血恢复期应积极控制高血压,尽量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内科治疗
止血治疗:主要在急性出血期使用。
止血药物如6-氨基乙酸、血凝酶(或苏灵)等对脑出血有止血的作用。如果有凝血功能障碍,可针对性给予止血药物治疗.
例如肝素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鱼精蛋白中和,华法林治疗并发的脑出血可用维生素K1拮抗。
口服药物
口服药物护理:
氨***地平:为钙拮抗剂,具有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减少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用法:***5mg ~10mg,一日一次。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痛、面红、心悸等。
缬沙坦:适用于治疗高血压,服药后2小时内开始出现降压作用,4~6小时达到高峰,降压作用可持续24小时以上。用法:***80mg,一日一次。
不良反应:偶有血管性水肿、腹泻、肝功能异常等。
依那普利: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嵌压,从而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可用于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用法:***~10mg,一日1~2次。
不良反应:可有头昏、头痛、嗜睡、恶心、上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
辅助治疗
亚低温治疗:是脑出血的辅助治疗方法,有一定效果。亚低温治疗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等。可在临床当中使用(如冰毯、冰帽等)。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直接开颅和微创血肿清除术。直接开颅术是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迅速解除占位效应和止血。
微创清除术是用颅骨钻孔将引流管置入颅内血肿区将淤血排出体外。
微创手术的优点
微创手术与开颅相比较的优点:
其创伤小,简便易行,手术时间短,在发病后12---24小时病情稳定时手术,入颅速度快、痛苦小、费用低。
脑出血患者70%以上年龄>60岁,多伴有潜在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内科疾病,很难承受全身麻醉下的开颅手术,因此高龄、危重病人适宜微创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微创手术的适应症:
根据出血量:小脑≥15ml,脑叶、基底节区≥30ml,可选择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的禁忌症:
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间内即陷入深度昏迷者,发病后血压持≥200/120mmHg,伴有严重的心、肝、肺、肾等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不适于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 脑出血后,只要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分阶段、综合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益。
每日给予患者空气压力波治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卧床期间定时进行患者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上肢、下肢关节的伸屈活动。
康复治疗
运动时间由短到长,运动强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运动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顺序进行。顺序如下:床上移动翻身—坐位—双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上下楼梯。在康复锻炼过程中,应强调的是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软弱肌力训练。
包括上下楼梯训练、***穿衣训练、患侧肢体活动、上下肢功能锻炼等。
上下楼梯训练
***穿衣训练
患侧肢体活动
上下肢功能锻炼
脑出血病人的监测要点
1、生命体征监测
2、意识监测
3、呼吸功能监测
4、瞳孔监测
5、神经系统功能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
体温:人体要维持恒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和新陈代谢。正常人体温可有变化,但基本上在37±℃,如超越此范围,常表示为病理状态。
发热程度:低热(-38℃)、
中度发热(38-39℃)、
高热(39-40℃)、
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