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呵呵,这就是爬山虎的脚.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呵呵,这就是爬山虎的脚.doc

上传人:赖大文档 2022/6/2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呵呵,这就是爬山虎的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呵呵,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罗才军 《爬山虎的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入选了诸多版本的教材。之所以编者们都对它青睐有加,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文章本身散淡的语言、恬静的笔法、恰如其分的描写,足以成为学生学****和运用语言的典范。尤其是其中感受到什么?自然是作者观察事物的认真仔细了。你再看:“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作者着力表现的是叶子带给人的视觉感受――舒服。首先是因为它绿得新鲜,新鲜的绿自然是充盈着水分,闪着光亮,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的。其次,是因为它排列得很有规则,一顺儿朝下,更令人惊讶的是既没有重叠,也没有空隙,显得如此均匀,这又能带给我们一种视觉上的舒适感。我们真是不得不慨叹造物主的神奇,怎么就能使叶子生长得那么井然有序呢?当然,如果你了解了爬山虎是怎么往墙上爬的,你就能理解叶子这样的生长规律了。爬山虎是循序渐进往上爬的,而每一脚上又都拖着叶子,这样一来,叶尖顺着长势自然是下垂的。在这里,我们又一次领略到了叶圣陶先生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要发现这一点并且恰当地表达出来,多不容易啊!来看后面的这句:“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表述得多么小心翼翼,多么准确传神啊!说“漾”而不是“荡”甚或“卷”,为什么?说“波纹”而不是“波浪”,又为什么?为的就是一个准确啊。爬山虎的叶子尽管比较大,但是叶子与茎的距离很短,茎又狠狠地巴在墙上,自然不可能使叶子荡起层层波浪了!你看,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描述事物推敲词句,点到即止,绝不渲染,更不铺陈。
文章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说实话,如果没有刻意探索的意愿,我们是很难发现爬山虎的脚的。就像作者说的:“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注意了才知道是有脚的,多么平实真切的语言啊,让我们读起来倍感亲切,而且语言的指向是一如既往的清晰。接着就说到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我们来细细地揣摩作者的语言。这里写“爬山虎的脚”共用了四句话,第一句写的是它的生长位置――茎上。第二句写的是它的形态――在长叶柄的反面伸出六七根细丝,样子都像蜗牛的触角。这么一说,我们脑中就会唤起潜在的经验,尤其是“蜗牛的触角”一比拟,“脚”那嫩嫩的、茸茸的样子就如同在眼前了。第三句写的是它的颜色――也是嫩红的。最后一句是进行总结。你看,多么精细而又准确的描写啊,绝不拖泥带水,也不饶舌重复!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好好领会作者这种素淡、传神的写法,感受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甚至可以模仿着用这种先分几个角度具体写、最后来概述的方式写一写其他的事物。
我们看看爬山虎到底是怎么爬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哼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读着这段话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爬山虎正在哼哧哼哧地往上爬。为什么会那么传神、那么形象?还得揣摩作者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