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心中的工匠精神”征文随着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迅速蹿红, 成为很少由政府引起的网络热点。其实, 不仅仅在网络空间, 在现实中, 从学生到学者、从工人到企业家、从百姓到官员、从媒体到智库,大家都在谈工匠精神, 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工匠精神,如此大热, 不仅仅是因为政府把它写进工作报告中; 它之所以如此火热, 套用一句经典的话, 那就是-- 时代在召唤。中国的制造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种类齐全, 数量庞大, 在世界制造业体系中已经占据一席之地, 更为自己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可令人尴尬的现实情况是, 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工业制造部门大部分都处于供应链的底层, 不仅利润低、技术门槛也不是很高, 这样很容易被抄袭, 被取代。由于利润低, 技术门槛低, 替代性强, 企业往往为了求生存, 就会采取价格战策略, 导致产品品质很容易被忽视, 甚至被牺牲。在这样的形势下, 唯有产业升级, 做高附加值的产品, 把产品做专做精, 企业才能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保持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基业常青, 做百年老店。时代在呼唤工匠精神,我们每个人、每个组织、政府、社会都要参与其中: 个人和组织需认真践行工匠精神, 政府要努力引导和营造工匠的生存环境,社会更要认同和肯定工匠的存在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会因为一个电饭锅而对赴日旅游趋之若鹜。那何为工匠精神? 《庄子》中记载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是最为生动的注释。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 膝盖所顶的地方, 哗哗作响, 进刀时豁豁地, 没有不和音律的。梁惠王对其高超的技艺给予赞许而又带着疑问。厨师的答案是,他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 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同时,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 视力集中到一点, 动作缓慢下来, 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眼到、手到,方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工匠精神就是成为状元的信念、成为状元的行动和成为状元的坚持。做一个产品,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每件产品都会成为艺术品。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 工匠精神就是: 做电饭煲的, 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 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 轻松省力; 做保温杯的, 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 做马桶盖的, 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 如沐春风……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是集合产、学、研于一体的科研创新机构, 作为沟通企业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桥梁, 我们有足够的优势为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业、为培养优秀工匠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有先进的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