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绪论温病学》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3,737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绪论温病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260933426 2022/6/25 文件大小:3.6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绪论温病学》PPT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章 温病学绪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展照双
一、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
由温邪引起的,
具有热象较重、易化燥伤阴特点的
临床以发热为主症的
热病
外感
急性
一类



二、温病的现代医学范畴
第一章 温病学绪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展照双
一、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
由温邪引起的,
具有热象较重、易化燥伤阴特点的
临床以发热为主症的
热病
外感
急性
一类



二、温病的现代医学范畴
(一)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
(some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
如:流感、麻疹、流脑、EHF、登革热等。
(二)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肺、肝胆、泌尿、消化等系统的感染。
(三)非传染及感染的某些发热性疾病:
如中暑、亚败、急白等。
(四)目前尚无定论的某些发热性疾病。
1999年全国第6次传染病年会上将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协会改为感染病协会为标志,正式将传染病与感染病的内涵与国际接轨。
三、温病学的概念
(一)概念
温病学是
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
临床
学科
(二)学科性质
1.临床学科(√)
2.经典学科(×)
3.基础学科(√)
4.临床基础学科(?)
四、温病学的地位
(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温病发病率仍较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不可忽视的疾病
(三)抗菌素不能解决所有的温病问题
(四)是指导临床其它学科的重要学科
六、温病学的发展概况
(一)战国时期至唐代——萌芽阶段
  1、《内经》认识:
(1)病名:
(2)病因:伏寒化温说。《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
于寒,春必病温”。
(3)表现:
(4)预后:
(5)治疗:
(6)预防:
2、汉代:伤寒论
《伤寒论》:提出清热、攻下、养阴等法、方为温病理论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辨证方法也为后世卫气营血辨证提供了依据。
3、晋 唐
《诸病源候论》:
提出温病是因“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肘后备急方》、唐代的《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载了一些防治温病的方剂:如黑膏方、萎蕤汤、大青汤及犀角地黄汤等。
本阶段特点
理论朴素
概念不清
(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代
1、宋·朱肱——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提出运用《伤寒论》辛温发散的经方治疗外感疾病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发病地区,发病季节和病人平素体质的差异而灵活变化。
如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说:“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 ”
2、金·刘河间

号河间,字守真
名完素
“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
寒凉清热
寒凉派
表 证
辛温解表
双解
以药药药
以药药病
3、元代·王安道(王履)
反对把伤寒与温病混为一谈。
清里表自解
吴鞠通称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本阶段特点
创新论
立新法
制新方
脱伤寒
不系统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温疫论》
第一部传染病专著
病  因:创“戾气”
感染途径:邪自口鼻而入。
受邪部位:邪伏膜原
治  疗:逐邪为第一要义
初起主疏利透达。
1、吴又可
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
2、叶天士
(1667-1746),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人。
代表作:《温热论》
地位:第一部温病奠基之作。
3、薛雪
1681-1770,字生白。
号一瓢
代表作《湿热病篇》
地位:第一部详细论述湿热病的专著。
4、吴鞠通
吴瑭,号鞠通,字配珩,江苏淮阴人。
1758年——出生
19岁——父亲生病年余,经庸医医治而死.
23岁——侄儿巧官患喉痹,发黄而死。
26岁——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
36岁——京城流行温疫
40岁(1798年)——写成《温病条辨》
55岁(1813年)——刊行
78岁(1836年)——去逝
《温病条辨》扫描
温病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专著
倡导三焦辨证。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融六经、卫气营血、脏腑辨证方法于一体。
共六卷:(共238条,198方)
卷首,原病篇(引经19条)
卷一,上焦篇(58条,方46首)
卷二,中焦篇(102条,方88首)
卷三,下焦篇(78条,方64首)
卷四,杂说(17篇)
卷五,解产难(17篇)
卷六,解儿难(24篇)
5、王孟英
《温热经纬》
第一部温病文献汇萃
(四)民国至今——提高阶段
1、理论经验广泛应用,成效卓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