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生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研究动机
滑坡和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上世纪以来,人口剧增,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不断扩大,逐步向山区延伸,更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几率。由于滑坡有可能转化为泥石流,本文以泥石然忽视了,在茂密的森林里,
林下的土壤可免受雨水的直接冲刷,会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几率。其次,进行山区建设时,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和进行基础工程建设,爆破与开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固体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由此可见,这些工程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破坏了生态,造成环境退化,也为地质灾害埋下了隐患,从而引起泥石流的发生。研究发现,我国泥石流发育地区几乎都有森林被大量砍伐的历史,国外也不例外。十九世纪中叶,由于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阿尔卑斯山区泥石流曾大规模爆发;日本的泥石流也几乎都是山区建设而砍伐森林的接果,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人类活动诱发了泥石流,破坏了沟坡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促使环境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反过来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如果说自然因素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那么人类活动则加快了泥石流的发展进程。
1、云南小江流域的泥石流灾害
云南东川的小江流域面积为3043平方千米,发源于滇东北高原,自南向北注入金沙江。据东晋常遽著的《华阳载,当时的小江两岸,森林郁郁葱葱,山清水秀,人迹罕至,气候湿热。因当地的山中含丰富的银、铜、铅,从唐朝开始就有人采铜矿,清乾隆时最盛,到现在已一千多年。历代的“政铜”、“商铜”掠夺式的开采,大批地砍伐森林,烧炭炼铜。当时炼铜50公斤需炭500公斤。最高年产800多万公斤铜,每年需用炭8000万公斤,估算每年要砍伐森林10平方公里。
解放后,这里又经历了大规模山区建设,特别是二十世纪60年代前后,大规模的伐木炼铁,使得这里的森林更是大面积毁损,很多的山变成童山秃岭,近几十年来,由于引水工程漏水,筑路切坡弃土、开矿弃渣、陡坡垦殖、乱伐乱牧等活动,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恶化。据不完全统计在通过小江流域86千米的两岸有123条一级支沟,其中泥石流沟占85%。,近30年泥石流成灾27次,,致死170人,另有60人遭受不同程度伤害,毁坏铁路、公路阻车1217天,经济损失惨重。由于泥石流的频繁发生,小江河道年淤量达4000余万吨,注入金沙江600万吨,导致环境严重破坏,山坡和河谷快速“荒漠化”和“石漠化”,昔日富遮的良田坝子,变成一片片荒芜的乱石滩,水土流失愈演愈烈,干旱风蚀不断加剧,松散固体物质比比皆是。每逢暴雨,条条泥石流破山而出,倾入小江,给当地城镇、矿山、道路、农田等造成严重损失,迫使沿江两岸的村民离乡背井。
2、九寨沟的泥石流灾害在我国,以前人们对生态的保护意识十分薄弱,即使是著名的旅游景区九寨沟,也受到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的影响,其流域内曾因森林采伐、放牧和毁林开荒,以及过度索取生物质燃料等,造成了一些山坡裸露,使冲沟、崩塌和浅层滑坡发育,导致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发现,这里的许多坡面泥石流就是沿山坡集材道发育而成。虽然九寨沟泥石流活动已有100余年历史,但以前间隔时间长。后来,由于旅游热的兴起,人类的活动日趋频繁,九寨沟的泥石流也日趋活跃。1981年有3处发生泥石流,82年5处,
84年增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