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9
文档名称:

海洋规划.docx

格式:docx   大小:472KB   页数:9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海洋规划.docx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07 2022/6/25 文件大小:4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海洋规划.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第一章总论
1.1目的意义
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日益加剧。海洋产业日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世界各国都将21世纪的发展重点瞄向了海洋,联合国《21世纪议程》已将海洋作为“全球生命的支持系统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口等,其水体是咸淡水交汇区,相对来说营养物质较丰富,尤其是受陆域径流影响,特别是水土流失等,氮磷含量较高,在某种条件下易发生赤潮,相对于半封闭性海域生态系来说,其水交换能力较好,污染物质易向外海方向运移扩散,因其垂向余流总的向外,有利于污染物向外扩散。
近岸海域生态系其它水体基本属近岸海域生态系,水体主要受近岸海水控制,水交换能力好,污染物质很快随潮流运移到更广阔的水体中去。这种生态系不易受人类微弱的冲击干扰。
1.4.2污染物的生态学效应及控制因子
CODcr、N、P
在本硏究中化学耗氧量CODcr简称为CODcr。根据我国目前的污染特点和环境管理水平,CODcr作为有机污染综合指标无疑是最为关注的控制因子。
国内有关污/海水混合过程有机物转移的研究表明:污水中的颗粒性高锰酸盐指数在污/海水混合时逐渐转化成溶解性的高锰酸盐指数,污水中的bod5,通常被视为完全转化成高锰酸盐指数值,即BOD5=高锰酸盐指数,这一点在海水水质标准中也得以应证(2、3、4类标准BOD5、高锰酸盐指数值均一致)根据许多河流相关监测,通常CODcr=,BOD5=。
N和P—直是作为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尤其是控制初级生产力和浮游生物类种的重要因素。氮的浓度决定浮游植物及有关生物群落的分布,磷也是浮游植物繁殖和生长不可少的营养要素。通常氮磷比(N/P按克分子量)被视为初级生产的氮的限值的一个指标,平衡浮游植物生长的理想值是16(红场率)同时N与Si的比值又常作为海洋生态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当N/,超过2则有引发赤潮的风险。
6
一般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磷的排放控制指标为总磷和有机磷、磷酸盐三种。但是污水中颗粒磷和有机磷在与海水混合时易转化成溶解性无机磷(DRP),而少部分有机磷也和DRP—样,易直接为藻类或细菌所吸收利用,部分有机高分子磷、悬浮物、沉积物中的磷也易转化成DRP因此,本硏究中所有污水中的磷在海水中均按DRP处理。
有机氮经过生物处理或在海洋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快就会变成溶解性无机氮(DRN),DRN有三种存在形态:氨氮、亚***盐氮和***盐氮,三种形态的比例关系与海洋生物过程有较复杂的关系。其中以***盐氮最为稳定,其含量在DRN中占主导地位。
因此CODcr、N、P确定为研究的主要因子,要从海洋生态环境角度和污染源可控性两方面予以严格控制。
(2)石油类国外有关石油污染生态效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一级标准值的2%)就可对敏感水生生物,尤其是鱼卵仔稚鱼如虾苗、鱼苗等造成危害而死亡,(仅为一类标准值的20%)时,成鱼在其中生活一天就失去商品价值。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
(海水一类标准)时,海洋生态将遭到巨大的破坏。因此不能简单以标准值去推算海水容量,石油类污染物应在源头从严控制。本研究仅对源进行控制。
(3)重金属从污染生态效应上来说,重金属属高毒害物质,其首先造成排放口底质的污染,严重的是它在食物链中逐级积累、富集,最终损害食用海产品的消费者,它还会杀死二级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微生物,破坏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
从重金属在海水中的存在形态来说,,(强电解溶液物理化学概念)的条件下,污水输入后重金属易于向沉淀态转变,从而向海底沉积相转移,这样也难以仅从水质上反应河水受污染的程度,倘若水体中检出重金属超标,那么底质的重金属污染已经不可救药了,所以不能从海水水质单一因素计算海水对重金属的纳污量。
从监测分析方面来说,重金属需要100级洁净实验技术,而一般的监测实验室不具备这种条件,如厦门市曾用
6
100级洁净实验技术与普通监测站进行对比实验,前者低于后者770倍,差别极大,所以目前的技术装备不具备真实反映水质重金属状况,在此基础上的控制就会造成严重的决策失误。因此,对重金属的控制应持慎重态度,直接将其从生产车间中截留,本研究没有过多考虑它。
1.5目标与标准
现行的水质标准将海域按使用功能分为四类:第一类:渔业区、海上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第二类:海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与人体直接接触和食用有关的区域。
第三类:一般工业用水、风景旅游区。第四类:港口区、海洋开发作业区。
考虑到污染物的生态学效应,引进国外专家推荐的较低的“警告”临界值,即未观察到有生态影响的最大浓度(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