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对联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docx

格式:docx   大小:1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对联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docx

上传人:wawa 2022/6/26 文件大小: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对联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对联教学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山西 周敏 赵建中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在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引用下面这两幅对联作为开场白,既可复****旧的学问,又可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深厚的爱好:“草堂留后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对联教学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山西 周敏 赵建中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在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引用下面这两幅对联作为开场白,既可复****旧的学问,又可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深厚的爱好:“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们知道,杜甫是唐代一位宏大的诗人。过去我们曾学过他的《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冲突,深切怜悯人民的疾苦,写景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故此,这两幅对联是吟咏诗人杜甫的。说到对联中所言及的“草堂”,即为诗中之“茅屋”,这是“安史之乱”时杜甫流寓成都在郊外浣花溪畔所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茅屋”是怎样为秋风所破,以及诗人面对此情有着怎样的愿望志向……如此引用对联,即可达到导入新课的预期目的。另外,“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译书尚未胜利,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呼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今感彷徨”等对联,分别可导入新课《〈指南录〉后序》、《梅花岭记》、《促织》和《〈呼喊〉自序》、《祝愿》。
二、借用对联讲解时代背景在《琵琶行(并序)》这一课里,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际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可使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有一个形象、显明的相识。对联写的是:在一个枫叶瑟瑟的夜晚,浔阳江头,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诗人白居易,听了一位长安歌***弹奏琵琶、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他自己的“天际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诗人何以有此“天际沦落之恨”呢?这是由于他任长安谏官时,屡次上书指责朝政,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触怒了皇帝,被从长安贬到九江,任江州司马。那时他心情苦痛,加之又闻琵琶声,更是伤感万分,故有此意。
三、利用对联归纳分析作品风格“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幅对联写的是南宋闻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同时,也很好地表明白他的词作风格。要说辛词的风格,这里就不能不先提到苏轼。这是因为联中“大江东去”出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在这首词里,词人开篇就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其气概之磅礴,格调之雄浑,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当时有人认为词需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由此可见,苏词具有一种豪放的风格。
辛词的风格亦然。辛弃疾一生坚决主见抗金,但他收复失地的建议,非但未被接受,反遭忌恨贬斥,而长期流放闲居。他渴望祖国山河统一,不满媚敌苟安。他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这种感情的写照。苏轼以文为词,一扫以前文人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弱气息,而反映比较广袤的社会生活,辛弃疾“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词风,其词意境雄奇阔大,感情豪放,善用比兴,并且多运用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