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杜阳光:贞元镇赎马村太白庙.doc

格式:doc   大小:3,381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杜阳光:贞元镇赎马村太白庙.doc

上传人:幸福人生 2022/6/26 文件大小:3.3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杜阳光:贞元镇赎马村太白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杜阳光:贞元镇赎马村太白庙
杜阳光:贞元镇赎马村太白庙
赎马村太白庙门楼
一、太白神信仰的历史及赎马村太白庙概况
祠祀太白神的庙宇在关中地区曾广泛存在,太白山最早的神祠出现在西汉时期。史料记载,早在汉成帝时期,太白山是当听到狄子安是狄廪狄佣的后代时,李世民兴奋中想起了狄家将为大唐江山的建立,英年早世不免动了侧隐之心,当下接来狄子安共进午餐。他为了彰善瘅恶,赠狄子安金银、锦缎等物,食封土地千亩贯以“赎马村狄家”尊享皇恩万福。狄子安受到皇帝接见后,更加勤勉,将所赠金银全部用于公益事业,修城堡、开荒田、兴水利,惠及父老乡亲。并把食封之地又无偿划分给人多缺地的民众,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有啥解不开的事都找他,他都是有求必应,乐善好施。从此,人们就****惯称狄家庄为“赎马村狄家”,以示皇恩护佑,无人敢惹。周武帝证圣一年(696),九十五岁高龄狄子安仙逝,狄家人为了彰显家族的显赫与先人的美德,便在村中建狄公祠。唐玄宗开元三年(714),一世英名的狄威度过了他人生八十六个春秋之后与世长辞了,狄氏族人将狄公祠移到在村北莽塬上,改祠为庙另座北朝南建起了狄家庙。到了宋朝后期,由于狄家几代人为官的缘故,狄家庙已经成为方圆百里的古庙名刹。其像征着太白七星的七座高塔,在民间至今都有传说的故事。
宋宝佑元年、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忽必烈占据关中,大封同姓。武功民众死伤外逃人口不足一万,狄家庙均遭损毁。据明初的行部左侍郎武功人马子高在他的《奉表》中记载,“狄氏族人护祖庙死伤百余人,原气大伤,庙塔均毁,其余民众各自逃命,乾元寺,朱雀寺等塔无保”。事后,尽管当地一些热心人和狄氏后人在有识之士的感染与鼓动下,投力、投劳、投资修复狄家庙,但已经回复不了当年那宏大的规模。而人们****惯称呼“赎马村狄家”的名字,如乡土文化一般植深于当地百姓心目中一直未变。
明洪武十年(1377)春夏,驻扎在贞元东北的凤阳军总部面对人口凋零,土地荒芜,百废待兴的局面,决定派凤阳军多支部队出外帮助移民和政府开荒种田,解决军民吃穿难题。今天贞元东南的伊家村就是那时凤阳军里的伊参事带领军民,来到赎马村狄家“御封”的土地上复垦荒地,耕播碾打,在此居住形成的村子。而被强行迁徙过来的山西六个姓氏的先民们,同样也被划分到伊家以南的赎马村狄家那广袤的土地上落户。他们都以能落户到这唐太宗亲封的“赎马村狄家”的土地上而倍感幸运与踏实。从而形成了面朝西“凹”字形状布局的伊家、曹家、丁家、张家、刘家、陈家、宋家等八个自然村。他们入乡随俗,按照当地人们叫“赎马村狄家”的****惯,对外通称“赎马村刘家,赎马村伊家,赎马村丁家”等等以次类推,也弘扬了华夏民族一家亲的传统美德。
明成祖永乐六年(1407),皇帝朱棣崇尚道教,在全国各州县设“道会司”,要求百姓信奉。赎马八村民众积极响应,并受狄家庙太白七星塔的传说与影响,便供道教最高神仙之一的太白金星,为八个村一年四季风调雨顺,护佑平安的保护神与救世主。在狄家庙旧址旁的八亩八分地上举力建起了太白庙。由于信仰道教的人们越来越多,旁边早以破败的狄家庙慢慢的冷清了,狄姓族长将先祖神位移于太白庙内,安奉在一偏的侧殿里,又怕先祖受了委屈,直到民国时,狄姓族人带上先祖神位移居他乡而结束。从此,太白庙替代了狄家庙。明朝中后期,人们在祈求平安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