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通渭古堡.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通渭古堡.doc

上传人:iris028 2022/6/26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通渭古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通渭古堡
通渭县位于定西市东部。是古丝绸之路,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县内的无数山峦上,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碉堡(通渭当地人称其为堡(bu)子),这些碉堡,权属上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官堡,二为民堡。作为一种防御性的建筑,碉堡在通渭的历史上源远通渭古堡
通渭县位于定西市东部。是古丝绸之路,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县内的无数山峦上,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碉堡(通渭当地人称其为堡(bu)子),这些碉堡,权属上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官堡,二为民堡。作为一种防御性的建筑,碉堡在通渭的历史上源远流长,特别是明清时期,进入中华民国,战乱频仍,烽火不断,颇受战乱的民众开始修筑碉堡以求自保。其他只有极少数在村落中修建的碉堡,仍被当地人居住。
官民保全身家性命的防御工具
在这片近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寨堡及其遗址随处可见。据不完全调查,县内有迹可循的古寨堡有1500多座,堪称“千堡之县”。通渭古寨堡如此之多,与其在河陇史地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密不可分。
宋元以降直至晚清民国时期,兵祸连结,盗贼蜂起,通渭社会极度动荡。民生穷蹇无奈,只能人自为守,家自为守,高山险要之处和川台平旷之地,寨堡林立密布。至于20世纪前期,寨堡总数竟达1500余处,平均每两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就有寨堡一座,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堡之县”。通渭的碉堡,从可据的资料查阅,最早有记录的成形堡城为汉城川古城,在“县西八十里,依山为城,四面皆险阻”。
宋代时,为了实行对陇右地区的有效统治,朝廷先后在县域内修筑鸡川寨城(在今鸡川镇司家川村)和檫珠谷大堡(在今什川乡古城沟村)。元明时代,地方官民饱受兵匪侵扰,寨堡的防御功能越发明显,因此数量大为增加,而且地方官员也将修筑寨堡作为一项要务来抓。万历年间,县内共有“墩堡”49处。清乾隆年间,增至56处。同治元年(1862年)陕西发生回民大起义。次年,回军遭受清军***后进入甘肃。此后,通渭境内连年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寨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最为坚固有效的工事,堡子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卫作用,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到了光绪19年(1893年),县内寨堡增至95处,其中西部最多,有36处。清末民初,由于社会极度动荡不安,人们筑堡更是风行一时。这段时期,境内各山、梁、川、台都筑有大小、形式各不相同的寨堡。按修筑者和所有权的不同,这些寨堡大致可分为官(集体的)堡、族堡、家堡三类。1949年以后,修寨筑堡的历史才告结束。目前,全县以“堡”命名的村社仍有70个,仅此,也可窥历史之一斑。
据不完全调查,保存完好的、半毁坏的和成遗址形式的各占到三分之一。其中,保存完好的大多数为民国时期所筑,而且以家堡居多,半毁坏的多为近代以来所筑,已成遗址形式的多为明代以前所筑。
保护古堡时不待人
通渭古寨堡如果从秦长城算起,则从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至解放前期共2200多年的历史。如果从汉城川古城算起,也有2000年的历史了。
其中秦长城、汉城川古城、宋金时代寨堡及马营监城遗址尚存,而且大部分已经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通渭18个乡镇的332个行政村,都有古寨堡分布,可谓星罗棋布。无论在高山之巅,还是在沟壑之畔,人们随时都可以看到古寨堡,而且有些地方的寨堡密度很大,如第三铺申家岔,在这片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有5座寨堡,其中2座里、外落城的家堡和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