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翰林院与翰林]翰林院.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翰林院与翰林]翰林院.docx

上传人:羹羹 2022/6/26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翰林院与翰林]翰林院.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翰林院与翰林]翰林院


  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为四级人才构造。   由于长期施行科举制度,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不少学术世家。而翰林院制度的完善,使学术世家无论从层次还是规模,都比以前任何朝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出现了大量“翰林世家”。清代最盛之翰林世家乃六世翰林之安徽桐城张氏。自康熙朝张英始,至来孙聪贤,共6代12人得入翰林,且代无连续,诚为空前绝后之盛事。从时间方面考察,以张英得馆选之康熙六年(1667年)始,至聪贤得馆选之嘉庆十年(1805年)止,该家族绵延于翰林近140年,足见其家风崇文重教之盛。此外,五世、四世、三世、两世翰林之家更多,成为士林一道特别风景。      翰林与民族交融      自秦汉以来,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诸多民族交汇频繁,北魏鲜卑拓拔、辽代契丹、金代女真等民族都曾凭借其强大武力入主中原,在中国北部建立政权,而元代蒙古族、清代满族那么更是建立起统治中国全境的中心政权。其中,清朝统治时间最为漫长,约270年。就翰林院制度而言,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曾首创殿试一甲头名即状元例授翰林院应奉的制度,使翰林与科举不行分割;元代创立蒙古翰林院,始将本民族士人安置其中;而就清代翰林而论,除汉族出身者外,不乏满、蒙翰林跻身其间,还有回族翰林和南方少数民族的优秀士子得选,遂使翰林院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之所。   《易经・益卦・彖》有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清代满族统治者因有翰林培育,汉学功底精深,深谙损益之道。为不伤汉族士人自尊,特定“满不点元”之策,即满族士子例不点状元,颇合“损上益下,民悦无疆”之理;而为提高本族总体文化水准以适应统治须要,自皇帝、皇子至平凡旗人,皆如饥似渴地学****汉文化,使一个文化层次原本较低、与汉文化体系差异巨大的关外民族,在数十年内便完成了学问主体的根本转换,面貌面貌一新。尤其是上书房的建立,乃专为皇子读书而设。因有造就将来皇帝之责,特延请翰林官为师傅。在皇 室表率下,满蒙贵族及官员乃至平民纷纷移樽就教,文风大盛,重师重教成为时尚,对提高满蒙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素养起到了踊跃的促进作用。颇合“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之旨。有清一代,满蒙文人辈出,名士如云,正是“名师出高徒”的结果。   另外,清代还缔造了外班翰林之法,即拣选科甲出身(进士、举人)之满蒙官员进入翰林院。满蒙翰林群体不断壮大,总数达600人之多,其对满族蒙古族整体文化修养的提高方面起到过强大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文官、武将行列中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满族以马背民族起家,讲求“文武并用”,翰林院不仅是造就高级文官的摇篮,且有不少将军悍将亦翰林出身。满蒙翰林中,多有持帅印、掌军旅之时机,如雍正朝的年羹尧、嘉庆朝的那彦成等,便是典型代表。此辈亦文亦武,大有儒将风采。      翰林与学术教育   翰林官自出现之后,便始终是百僚之中学术水平最高的一群。同时,翰林院的职掌也确定了他们必需在学术与教育领域有所作为。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文化进入大总结时期。朝廷为粉饰太平,标榜文治,同时也为扫清专制障碍,加强思想限制,屡次以修书为手段,广泛征集民间藏书,在易除大量被其认为应禁毁书籍的根底上,对其余***文献予以校勘、编辑、重印,汇成类书、丛书,为保存中华文化经典做出了必须奉献。比方,明成祖朱棣命翰林官解缙等纂修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佚文秘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在编书过程中,明代翰林官起着中坚作用。清代,修书规模更显恢弘。如康熙朝时,翰林官陈梦雷奉旨编辑《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至乾隆朝,高宗好大喜功,确定启动中国历史上最为浩大的文化工程,即编辑《四库全书》。主持者为翰林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历时十载乃成。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有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O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大多都收于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闻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在编纂过程中,翰林官始终是主体,充任总纂官、总校官、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为此事完成起到了确定性作用。   翰林的另一奉献,是桐城派古文之造就。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