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原因
R472B 1672-3783(2010)07-0066-01 血常规检查检查是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基本内容之一。临床上采集小儿血常规标本时常发生肉眼不易觉察的血凝块或血标本凝固,影响到检验结果的精 血常规标本凝血的原因
R472B 1672-3783(2010)07-0066-01 血常规检查检查是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基本内容之一。临床上采集小儿血常规标本时常发生肉眼不易觉察的血凝块或血标本凝固,影响到检验结果的精确性,延误了病情的诊治,而且给患儿造成再次抽血的苦痛。本文作者在对凝血标本进行充分的调查下,总结了凝血的缘由及防范对策,为小儿血标本的顺当采集供应了保障措施。 小儿 血标本 凝血 因素 对策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血标本的质量好坏干脆影响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而在临床小儿采血时,经常发生肉眼不易察觉的血凝块或血标本凝固,导致检验工作无法进行或检验结果发生偏离,影响疾病的刚好正确诊断[1]。而且会再次给患儿造成苦痛,激发护患之间的冲突,并增加护士的工作量。通过对本院一年来的小儿血常规标本凝血进行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3月期间检测血常规患儿126例,其中1岁~3岁患儿83例,3岁~7岁患儿43例。结果发生标本凝血30例,其中新生儿20份,%;1~3岁占7份,%;3~7岁3份,占10%。 (含EDTAK2 ) 采集小儿血常规标本,常规消毒皮肤,找准血管, 刺入针头,见回血后,另一端插人已备好的采血管,采血完毕,拔出针头,采纳大面积按压法按压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将血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匀即可。对发生凝血标本,由采血者、 护士长与护理质控组人员共同针对患者疾病、采血时间、采血工具、采血量、溶媒比例、采血操作及送检时间进行具体的现场调查,共同汇总分析,找寻凝血缘由,然后提出改进措施。 2 缘由分析 (1)刚诞生的新生儿在采集血常规标本时最简单发生凝血,这是因为胎儿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较高,白细胞数量也很高,造成了血液粘稠度高,加之刚诞生1~2d摄入水分少和不显性失水,血液浓缩,故血标本简单凝集而发生凝固[2];(2)3岁以下小儿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血管细小,静脉压力不足,使采血时间延长,导致凝血;(3)小儿肥胖者居多,静脉暴露不充分,操作时找不到志向的血管,而导致抽血过程不顺当,或针尖刺到血管后回血少许,再次刺中血管抽出,致使血液在注射器中已部分凝固[3]。 (1)护士将血标本注入试管后未马上摇匀或摇匀时间不够,摇匀方法不对;(2)同次多管采血时注入依次不正确或动作太慢,造成血液在空针里已经凝固;(3)注入的血量不准,血量过多使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可能性增加;(4)采纳输液前采血,因一次性头皮针较细(),且针后连接长约l0cm的硅胶管,血路过长简单引起凝血;(5)血标本采好后未刚好送检。 ,血标本与抗凝剂未完全混匀,未能起到抗凝作用;漏气、负压不够使血流缓慢,靠挤压穿刺部位上方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