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护理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医生网上偷菜导致患儿死亡
未认真查对,手术错误
山东潍坊某医院在一次手术中,手术室工作人员因为没有认真查对,误将心脏手术和扁桃体手术的两名患儿的手术间进行置换,导致应做心脏化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目标七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
目标八  加强医院全员急救培训,保障安全救治
(有效防范压疮的发生)
目标九  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构建患者安全文化
目标十  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时对患者安全的影响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健全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标本采集、给药、输血等;
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
禁止仅用房间或床号;
执行医嘱三查八对:
摆药后查、给药及处置前、后查。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方法、有效期。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1)
使用药品:
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过敏史、多种药物的配伍禁忌、毒麻药反复核对
取血、输血:
两人查对:病房、床号、姓名、血型、血量、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血袋号、血液质量等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1)
重视关键流程中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和记录文件
急诊与病房、手术室、ICU
手术室与病房、与ICU
产房与病房
病房与病房
使用腕带做为信息载体的识别制度
实施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患者的辨别
加强手术病人核对安全措施 (2)
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术前医师对手术部位做好体表标识
手术室接病人时、麻醉前、手术切皮前
科别、床号、姓名、性别、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术前用药 、病历资料,接病人时,再三方核对,并查对体表标识
麻醉前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
体腔和深组织手术术前、术后器械敷料的清点
规范用药,杜绝隐患(3)
毒、麻药品的存放、使用
风险药品规范管理:高浓度电解质、肌肉松弛剂、细胞毒化等药品,单独存放,有醒目标记
对药品有一定识别技能
注射剂、内服药、外用药严格分开放置
用药医嘱查对、执行双人核查、签字程序
配伍禁忌、输液速度、输液反应
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的观察制度和上报程序
医务人员有效沟通,正确执行医嘱(4)
一般情况不得使用、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通知
危急患者抢救时口头医嘱护士需重复,并建立抢救记录登记本,事后准确记录;
口头或电话获得的检验结果(危急值等),要重复确认:完整的检验结果\报告者姓名、工号
特殊病人或病人有特殊情况汇报时按规范
“危急值”报告制度(5)
重点报告对象:急诊科、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危急重症患者
根据医院情况认定危急值项目
如: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等
标本质量控制:标本的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
接获危急值后按流程执行。
严格执行手部卫生,控制院内感染(6)
洗手重点环节:
无菌操作前
接触病人前后
摘除手套后
进行侵入性操作前
接触病人体液、排泄物、粘膜、破损的皮肤或者伤口敷料后
从病人脏的身体部位到干净的部位
直接接触病人的无生命物体后
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证手消毒效果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7)
建立跌倒报告和伤情认定制度和程序
认真实施有效的跌倒防范制度和措施
护理人力与服务对象配比合理
加强医院全员急救培训,保障安全救治(8)
(一)建立全员急救技能培训机制,确定必备急救技能项目,并有相关组织培训机构。
(二)对过敏性休克、火灾、地震、溺水、中暑、电梯事故、气管异物、中毒等应急进行培训和演练,对相关人员进行高级生命支持的培训。
(三)医院建立院内抢救车及药品规范管理制度,在规定的地点部署并实施统一的管理。
(四)定期对员工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进行考评,建立考评标准及反馈机制。
(五)加强员工急救时自身防护意识及自身救护能力评估,保障员工安全。
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9)
提倡和鼓励医护人员主动报告威胁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的制度和机制
医疗安全文化氛围:非处罚性、不针对个人的方式
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结合,持续改进医疗护理安全
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 (10)
(一)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无疲劳的工作环境。
(二)评估和制定组织内部合理的工作量。
(三)充分认识疲劳的危害,提供预防疲劳的最佳实践指南。
(四)进行组织内部风险评估,特别是开展重大、耗时、技术性强的医疗技术时,充分